7月16日上午,第四屆華語音樂影像志展映暨2025影音民族音樂學國際研討會在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啟幕。上海市政協民宗委副主任徐梅、第四屆影音民族音樂學國際研討會主席萊昂納多·達米科、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馮磊以及相關學術單位、上音職能部處負責人出席開幕式。開幕式由上音科研處副處長徐欣主持。
馮磊在致辭中梳理了上海音樂學院半個多世紀以來音樂影像方面的學術傳承與學科建設。上音自上世紀50年代起就開始運用影像技術保存民間音樂,2019年首創國內音樂影像志研究生專業方向,培養理論與實操并重的復合型人才。六年來,學校打造的“華語音樂影像志展映”品牌聯合多方力量,匯聚多國學者研討。他表示,在人工智能重塑影像生產的今天,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思考如何讓技術為文化傳承賦能,并對展映與會議提出了期待。
徐梅在致辭中表示,此次活動的意義特殊,主要體現在三方面:第一是保護文化多樣性、促進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過影像真實記錄各民族珍貴的音樂文化根脈;第二,運用現代影像技術傳承面臨挑戰的傳統音樂文化的創新實踐,能超越時空限制保存文化財富;第三,講好中國故事、促進文明交流,以音樂為共通語言立體展現中華各民族音樂文化及其精神世界。
萊昂納多·達米科向上海音樂學院的支持致謝。他介紹了本次國際研討會的籌備情況,強調影音媒介是記錄、研究、傳播民族音樂學及保護“非遺”的革命性工具。時值國際影音民族音樂學研究小組成立十周年,他宣布將接力棒移交新生代學者,并援引中國俗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寄望其運用新技術捕捉時代脈動,為研究注入新活力。
華語音樂影像志展映策展人程俏俏闡釋了影展關鍵詞“生生”二字承載著文化延續、學術生成與未來希望的核心精神,這也正是90余部參展影片傳遞的深層價值。她特別強調,本次活動是華語影像志展映與影音民族音樂學國際研討會落地上音,彰顯上音跨學科建設的國際認可;吸引大批青年導演與學者參與,展現領域新生力量;更有三位國際優秀學生獲資助來華,體現學術共同體的開放包容。
主持人 徐欣
馮磊、徐梅、萊昂納多·達米科、程俏俏與上音亞歐音樂研究中心主任蕭梅、上音發展規劃處處長韓斌、上海大學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陳東、中國民族博物館非遺部副主任苗滟,聯手完成本次活動的啟動儀式——象征著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基因鏈條拼圖,第四屆華語音樂影像志展映暨2025影音民族音樂學國際研討會正式拉開帷幕。
由鄭君里執導的紀錄片《民族萬歲》作為開幕影片隨后播放。該片于1939年拍攝,1940年在重慶首映后便消失于公眾視野,直至2017年經數碼修復后重新面世。該片記錄了中國西北、西南少數民族同胞支援抗戰、中華一家親的感人故事,兼具民族學、社會學、歷史學價值。
本屆展映將持續至7月20日,為期五天。除55部精彩影片的集中展映與深度對談外,還精心策劃了“攝像機與音樂感知”工作坊、兩場公共論壇以及開放麥環節,并將于閉幕日舉行頒獎典禮。展映活動足跡將遍及思南文學之家、上海電影博物館等多個文化地標。
影音民族音樂學國際研討會與華語音樂影像志展映同期舉行。會議以影音技術賦能音樂舞蹈研究與保護為核心,匯聚全球學者與從業者。與會者深入探討如何運用拍攝、錄音、短視頻、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手段,搶救性記錄瀕危傳統,并探索其在當代的創新傳承路徑。同時,多部珍貴民族志影片進行展映,呈現傳統在全球化浪潮下的鮮活生命力與挑戰。
本次活動由上海音樂學院主辦,上海音樂學院亞歐音樂研究中心、上海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儀式音樂研究中心”、上海音樂學院國家民委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聯合承辦,中國民族博物館、上海音樂學院賀綠汀中國音樂高等藝術研究院協辦。
來源:轉載自儀式音樂中心公眾號
編輯:彭暢
審核:張卓
小音家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