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7月16日,《Nature》發表了武漢大學王行環教授團隊關于氣候變化背景下與溫度相關的住院負擔的最新研究成果,題為“Temperature-Related Hospitalization Burden under Climate Change”。
該研究基于大規模數據分析預測,若不采取有效適應措施,到2100年,中國因極端高溫導致的超額住院人數可能高達510萬人,相關醫療費用也將大幅攀升。
王行環教授團隊基于2021年至2023年中國301個城市(覆蓋全國90%以上地區)的7000余家醫院日度臨床住院數據,通過非線性分布滯后模型,系統評估了泌尿系統疾病等六類氣候敏感性疾病(CSD)與氣溫的歷史關聯。研究進一步基于三種碳排放情景(低排放、中等排放[接近當前水平]和高排放),預測了未來至2100年的極端氣溫相關住院風險,并構建“住院負擔經濟指數”(HBEI),從空間分布、疾病類型、年齡分層、時間跨度和碳排放路徑五個維度量化住院經濟負擔。
極端溫度風險的空間分布不均衡
歷史數據顯示,中國西北和西南地區的氣候敏感性疾病(CSD)住院風險對極端溫度暴露尤為敏感。非線性分布滯后模型分析表明:
在95%氣溫百分位數(極端高溫)和5%氣溫百分位數(極端低溫)下,西北和西南地區的相對住院風險顯著高于全國其他區域。
溫度相關健康負擔的空間不均衡性直接關聯地區地理位置與社會經濟發展差異。
未來住院風險激增
預測表明,在高排放情景下,極端高溫事件頻率將大幅增加,而極端低溫事件減少。若不實施適應措施,到2100年,全國因極端高溫導致的超額住院人數預計達510萬人。風險隨年齡分層,老年群體(≥65歲)增幅最高,在高排放情景下到2100年風險增長達23.1%(中年組12.7%,青年組5.3%)。
經濟負擔區域差異
住院負擔經濟指數(HBEI)顯示,高溫相關住院費用占GDP比例將大幅上升,且在全國分布不均。經濟欠發達地區(如西南部)負擔更重,到2100年,高排放情景下費用增幅顯著。
該研究從多維角度揭示氣候變化對中國醫療系統的潛在沖擊,凸顯制定差異化區域策略的必要性,并重點關注高風險地區和脆弱人群。團隊強調,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和強化氣候緩解措施至關重要,以應對住院負擔的急劇增加。
瀟湘晨報記者梅玫綜合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