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立
■來源 營銷頭版
信息洪流奔涌的當下,品牌營銷早已跳脫“傳聲筒”的單一角色——它既是一場圍繞注意力爭奪的閃電戰,更是品牌認知在用戶心智中的精準空降戰。
隨著七八月暑期檔的拉開大幕,出境游熱潮持續升溫,跨境支付需求也隨之迎來爆發式增長。對許多旅行者來說,“優惠信息藏得深、匯率換算繞不清、返現規則讀不懂” 等痛點如影隨形,他們對高效又省錢的支付工具渴求愈發迫切。
在這樣的背景下,銀聯國際聚焦非接業務、掃碼業務及現金業務,推出了三支暑期出境游主題的營銷推廣TVC。短片以魔性趣味的表達,反復輸出“出境省錢,先用銀聯”的核心主張,不僅讓消費者對銀聯的產品與服務有了更清晰的認知,更在重復洗腦氛圍中加深了記憶點。
優惠篇
匯率篇
返現篇
在這場傳播中,銀聯國際究竟是如何找到切入口?其中又暗藏哪些亮點?我們一一道來。
魔性化穿透
以3秒黃金法則擊穿用戶碎片化記憶
在信息粉塵化與消費者廣告耐受閾值持續走低的當下,品牌如何在短時間內突破認知壁壘、深化用戶心智連接,成為戰略層面的關鍵命題。
銀聯國際此前已完成清晰的傳播布局:2024 年年初品牌宣傳片《帶上銀聯,世界全是你的》奠定國際化品牌基調;2024 年年底“嘀”一次產品宣傳片聚焦非接業務,將支付成功聲音符號化,強化用戶對核心功能的認知。
而此次三支出境游TVC,作為營銷推廣片更聚焦“出境省錢 先用銀聯”。TVC覆蓋非接、掃碼、現金全業務場景,以 “3 秒黃金法則” 為執行框架,通過認知突圍搶占注意力、場景綁定激活需求、價值滲透深化認知,既承接過往傳播積累,更深化構建起完整的品牌戰略護城河,進一步夯實了其在境外支付領域 “省錢首選” 的用戶心智地位。
認知突圍:3秒注意力爆破,用強沖突與超現實夸張撕裂信息繭房
首先,TVC開篇直擊“未帶銀聯卡錯失優惠”的核心沖突,并以突破日常邏輯的視覺沖擊強化記憶,這并非傳播層面的博眼球,而是品牌策略中打破用戶認知慣性的關鍵動作。
優惠篇里,學生女孩搭香港雙層巴士時沒帶卡,錯過了優惠,腦袋瞬間像氣球般漲起,夸張又可愛的模樣讓人印象深刻;匯率篇中,白領女生在居酒屋因匯率差沒享到實惠,耳朵直冒蒸汽,那股子俏皮的戲感特別抓人;返現篇里,商務男士錯過高級定制店的返現,急著搶銀聯卡的樣子,充滿魔性張力,重復呈現的畫面更是強化了記憶點,讓人過目難忘。
視頻還有職業角色的奇幻轉化,巴士司機變成財神爺、日料店服務員轉化為招財狗吉祥物,成衣店店員變身復古的英倫玩偶。這些打破常規的角色身份轉化,既制造出強烈的視覺沖擊,又為畫面注入了耳目一新的新鮮感。
銀聯國際用這些超現實的奇幻設定,構建獨特的視覺符號體系,在3秒內用打破常規的視覺沖擊突破用戶心理防線,強制奪取注意力,在信息過載的環境中為品牌爭取認知空間。畢竟,在碎片化瀏覽中,唯有足夠新奇的視覺沖擊,才能讓用戶從滑動屏幕的機械動作中“驚醒”。
場景綁定:3秒行動暗示,用場景與焦慮觸發決策聯想
其次,TVC以三類高頻出境場景與目標人群的深度綁定,讓品牌利益點巧妙自然融入用戶生活軌跡。
香港的雙層巴士、街頭商圈,是學生群體出境游常接觸的場景,將“優惠多”的賣點與他們的出行消費共振;日本的居酒屋,貼合都市白領人群“便捷支付 + 本地體驗”的需求,強化“銀聯懂你的出境消費”的印象;歐洲的高級服裝定制店,針對商務人士對返現、效率的高要求,傳遞“銀聯適配商務出行”的價值。
場景與人群的精準匹配,是品牌策略中基于用戶分層的分眾化價值傳遞,讓不同目標群體都能在自身高頻場景中感受到銀聯的適配性。同時,透過不使用銀聯錯失優惠的夸張反應放大焦慮,將帶銀聯卡與避免損失劃等號,潛移默化地讓“出境省錢,先用銀聯”的認知深植用戶心智,搶占決策先機,推動用戶在實際出境場景中優先選擇銀聯。
價值滲透:3秒記憶點植入,用符號綁定與利益前置錨定品牌認知
最后,在用戶注意力被捕獲的瞬間,三支TVC同步完成雙重記憶點植入,強化認知關聯的核心環節。
其一,“嘀”的非接觸支付聲效與“出境省錢,先用銀聯”的品牌slogan形成強綁定。視頻中角色完成支付時,“嘀”聲一響起,搭配鏡頭“出境省錢,先用銀聯”的品牌標識特寫,使得品牌核心利益點有效傳達。從品牌策略來講,這是把“嘀”一聲從單純的識別符號,變成了銀聯的專屬印記,當消費者聽到類似支付聲時,本能反應就是“出境省錢”,實現符號與利益點的深度綁定。
其二,核心利益點前置傳遞。香港巴士司機拋出“優惠多”,日本服務員手勢強調“匯率優”,成衣店店員的返現金額特寫突出“返現高”,精準對應跨境支付用戶最敏感的“優惠難找、匯率難算、返現難懂”痛點。3秒內直擊痛點的表達,避免信息冗余,讓“省錢 + 省心=銀聯” 的認知快速扎根,實現品牌核心價值在用戶心智中的高效滲透。
本質上,銀聯國際的三支TVC均抓住“3秒鐘黃金法則”的核心要義,將其轉化為戰略執行的時間軸:3秒以沖突破局,喚醒用戶對痛點的認知;3 秒以場景關聯與焦慮觸發,推動用戶決策聯想;3秒以符號綁定與利益前置,植入品牌價值。這一過程是品牌從符號資產運營、用戶心智占領到場景價值錨定的系統性戰略落地,最終實現“出境省錢,先用銀聯”的品牌認知深化。
深度嵌入市場
精準匹配出境游市場的真實需求
銀聯國際選擇“洗腦式傳播”,并非單純追求“魔性”,而是基于暑期出境游市場的特性和用戶支付決策邏輯的深層考量,通過高頻曝光實現心智占領。
2023年出境游恢復后,暑期市場持續升溫。攜程數據顯示,2024年暑期出境游訂單同比增長超72%,帶動跨境支付需求激增。這一窗口期正是品牌搶占用戶心智的關鍵時刻。
調研顯示,出境游客最看重"省錢"(優惠/匯率/返現)和"便捷"(支付方式/操作體驗)。但多數用戶對支付品牌認知不足,選擇時往往臨時搜索或聽從推薦,尚未形成固定使用習慣。
對此,銀聯這三支TVC的高明之處,在于將產品的核心利益點深度嵌入市場的真實痛點當中。
一是精準觸達“省錢需求”。三支短片各有側重:香港優惠篇放大“優惠多”的亮點,精準匹配游客在出行時對折扣的期待;日本匯率篇強調“匯率優”的優勢,穩穩化解用戶對“匯損”的顧慮;歐洲返現篇聚焦“返現高”的特點,深度契合消費群體“消費即省錢” 的心理。這些利益點直擊用戶對成本敏感的核心痛點,讓省錢的感知清晰又強烈。
二是深度呼應“便捷訴求”。視頻中特意特寫“手機綁卡”“二維碼支付”“取卡”等畫面,從優惠篇聚焦的手機Pay業務,到匯率篇圍繞的掃碼業務,再到返現篇強調的刷卡業務,看似各有側重,卻始終默契強化著出境前的三個關鍵動作——手機綁卡、報名匯率優惠活動、帶上銀聯卡。通過反復呈現加深記憶,讓“境內提前準備,境外輕松支付”的便捷理念自然滲透,更將用戶從“知道銀聯”順暢推向“會用銀聯”。
可以說,銀聯國際的出境游TVC不僅是品牌傳播,更是對暑期出境游市場需求的精準響應——在用戶最需要跨境支付工具的時刻,告訴他們“銀聯能解決你的問題”。
TVC植入深入人心,但如何讓更多的消費者感知和體驗到銀聯出境的“省”?一場Event的開展顯得尤為關鍵。
線上通過央視高頻投放快速建立品牌認知,打消用戶安全顧慮;線下聯合五大銀行,在重點城市商圈、機場等出境熱點區域布局,將品牌宣傳轉化為真實場景體驗。
這種全域覆蓋、梯次推進的投放布局,讓品牌核心主張在用戶心智中加深記憶,實現從品牌聲量到用戶行動的高效轉化。
差異化破圈
在“魔性營銷”同質化中創新方法論
當下廣告圈,“魔性營銷”頗為盛行。
美團常常將“美團一下”高頻重復,與多元生活場景緊密相連;BOSS直聘憑借口號式重復搭配魔性畫面,強調直接溝通優勢......通過重復和感官刺激,短期內搶占用戶注意力,效果顯著。
不過,依賴單一策略也有一定局限:難以讓消費者深入理解品牌核心價值。銀聯國際則在借鑒成功傳播經驗的基礎上實現創新突破。
首先,利益先行的魔性設計。因沒帶卡急得頭變大、騎兒童車、耳朵噴氣、跺腳鉆地、廣告畫面拿卡......TVC夸張劇情并非無意義的感官刺激,而是為了放大“錯失優惠的焦慮”。同時,財神爺、人偶等奇幻角色則暗合“省錢=好運”的心理暗示,讓用戶在記住畫面的同時理解價值。
其次,人群分層的精準滲透。不同于大多數魔性營銷“廣撒網”式的傳播,銀聯國際針對不同目標人群的需求特征定制內容。這種分層策略避免了信息傳遞的泛化,讓不同圈層用戶都能在內容中找到自身場景的映射,實現品牌信息的深度觸達。
最后,生態化的業務引導。TVC在傳遞核心利益的同時,更構建了清晰的業務使用梯度:銀聯卡作為基礎支付工具,通過特寫鏡頭強化“出境必帶”的認知;銀聯手機 Pay、云閃付的二維碼支付功能,則展現多渠道支付的靈活性,滿足用戶對便捷性的需求;最終以“上云閃付,搜優計劃”收尾,將用戶引導至增值服務環節。
這種從基礎工具到便捷功能再到增值服務的遞進設計,不僅滿足了用戶在不同場景下的支付需求,更潛移默化地引導用戶從單次支付體驗,逐步深入銀聯的服務生態,形成“用銀聯-享優惠-依賴優計劃”的正向循環,增強了品牌粘性。
結語
廣告是個矛盾體——人人避之不及,卻又依賴它的消費引導。在跨境支付這個碎片化市場,簡單魔性的視頻雖不“走心”,卻是品牌突圍的利器。
銀聯國際依托覆蓋全球的支付網絡,疊加“優計劃”等特色服務優勢,為用戶提供便捷、安全、實惠的跨境支付體驗。不同于常規的狂轟濫炸式營銷,此次營銷活動,銀聯國際巧妙利用支付行業特性,精準切入出境游場景,打造了一套貼合用戶需求、極具針對性的營銷模式。這種場景化精準營銷,不僅開創了品牌營銷新思路,更為行業提供了可極具價值的創新樣本。
更多營銷資訊,盡在【營銷頭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