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養老金普遍上調2%,大家普遍的反應都是聚焦分配和公平的問題。但事實上,分配和公平的問題暫時還影響不了社會的運轉。現在的問題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問題,光靠內部消費循環有點難了。
首先跟大家說,我們的養老金替代率是在不斷下跌的。千禧年的時候,我們的企業職工養老金替代率超了75%,接近北歐國家的水平。但是到24年,我們的養老金替代率已經跌破了40%。除了大家都知道的人口結構問題,還有就是雙軌制固化的問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掛鉤退休前工資,企業職工掛鉤社會平均工資,企業職工受工資增速拖累,并且退休前的工資越高,養老金的替代率就會越低。
有一個很夸張的數據,公務員的養老金替代率典型值是90%,普通農民的養老金替代率典型值是10%。再加上原本收入的懸殊,這次雨露均沾普增2%。有的公務員在職1萬元,退休金就是9000,增加了2%,也就是每個月多出了180。
有的普通農民一個月收入是1500,退休金150,公務員的增加幅度直接超過了一個普通農民整整一個月的退休金。很明顯,這次養老金的調整要解決的不是公平性和最低保障的問題。
很多人可能覺得我們的人口結構化問題才剛開始,養老金資金池是不是出問題了?直接跟大家說答案,根本不會有問題。因為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由企業和個人繳費構成,也就是擊鼓傳花。
之前說了,企業職工養老金替代率只有10%,資金池根本用不完。機關事業養老保險基金由財政撥款為主,個人繳費為輔,說的更直白點就是直接印錢方,那就更不用擔心資金池的問題了。
那這次漲養老金的目的是什么呢?過往養老金能上調5%的時候,通脹都基本超過了2%,相當于至少40%的退休工資都是用來抗通脹。現在的養老金上調2%,今年上半年通脹都在0左右維持,所以基本可以理解是自然增長。
但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目的,那就是鼓勵老人們跨境養老。粵港澳大灣區已實質推進具有特區屬性的跨境養老試點,并且有文件提出,還要加快試點驗證和落地應用,這就很反直覺了。國內的紅利吃完了,把賺到的錢拿到國外花,那國內的消費誰來扛?
但實際上,讓這些老人家把錢拿到境外花,可以強化軟妹幣的國際化。我們都知道,現在是通縮狀態,通縮本質是貨幣流通速度下降與信用收縮。軟妹幣國際化會吸引境外主體持有人民幣資產,直接增加基礎貨幣的供給,同時改變國內商品價格嚴重錯配。通過本幣結算,降低進口成本,企業也可以降低融資成本以及消除匯率風險。
數據顯示,我國出國養老的絕對人數呈現顯著上升的趨勢。19年后,人數持續攀升,并且退休的老干部的比例超過60%,這些人會讓軟妹幣的使用場景變多,養老支付具有長期穩定性特征,能強化軟妹幣避險貨幣屬性。
所以,這次對養老金公平性的妥協,終將兌換成軟妹幣穿透美元霸權的彈道軌跡。當東京的櫻花樹下響起支付寶到賬的提示音,便是中國從人口紅利承接者蛻變為貨幣紅利輸出者的時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