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訊(記者 嚴利君 通訊員 武朝旭 薛凱岳)7月17日,夏日的陽光暖暖地灑在宜君縣彭鎮白塬村,記者走進白潤元書畫小院。推開門,墨香與質樸的鄉村氣息撲面而來,不大的屋子里,墻上滿滿當當掛著作品,《二十四孝圖》人物神態細膩傳神,葡萄、荷花等田園題材畫作鮮活生動,仿佛把白塬的四季搬上了宣紙。屋子中央,年過花甲的白潤元正伏案寫書法,筆鋒游走如龍蛇,十多位村民圍站四周,眼神里滿是專注——他們都是村里的文藝愛好者,常聚在這兒“充電”。
“來,別怕寫不好,筆鋒要穩,結構得活!”白潤元寫完一幅,笑著招呼村民提筆。從握筆姿勢到章法布局,他耐心指點,讓原本生澀的筆觸漸漸有了模樣。這一幕,是小院常態化活動的日常切片:學繪畫、練書法、唱民歌、拉二胡、排小品……鄉親們放下鋤頭,在這里重拾對文藝的熱愛,把對生活的熱忱,融進筆墨與旋律里。
放下毛筆,白潤元又取出板胡。調試琴弦的工夫,他聊起往事:曾因家境貧寒,錯過美院深造機會;也曾因“不務正業”被質疑,卻始終沒放下畫筆與樂器。脫貧路上,他靠政策幫扶、勤勞苦干摘掉“貧困帽”,日子好起來后,便決心用愛好反哺家鄉——把小院變成鄉村文化“加油站”。
“吱呀”一聲,板胡旋律傾瀉而出?!稏|方紅》的醇厚、《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溫情,在小院里打轉,幾位老人跟著輕哼,把鄉村的煙火氣,烘得愈發溫暖。
眼下,小院正申請市級文藝小院。對白潤元而言,這是新起點,“想讓更多人走進來,畫畫、拉琴、嘮文化,讓咱農村的文化生活也豐富起來!”這方小院,成了鄉村文化的一方小天地,用墨香、樂聲,書寫著平凡又閃光的鄉村文化故事。
編輯:楊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