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愛爾蘭國家廣播電視臺播出一段采訪,76歲的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罕見地公開反思自己任內的兩大決策:促成烏克蘭放棄核武器和推動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這兩件事在1990年代是他引以為傲的政績,可如今卻被他稱為“最大的遺憾”。這番話一出,全球嘩然。為什么昔日的得意之作變成了今天的悔恨?
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世界從美蘇兩極格局變成美國一家獨大。蘇聯的核武庫成了燙手山芋,總共27000多枚核彈頭,80%在俄羅斯,剩下的散落在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
烏克蘭分到4355枚核彈頭,包括130枚SS-19洲際彈道導彈、46枚SS-24洲際彈道導彈,還有564枚空射巡航導彈和19架圖-160轟炸機,直接躍升為世界第三大核武器國家。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分別拿到1220枚和2050枚核彈頭。
這局面讓美國坐立不安,原本只對付一個蘇聯,現在冒出四個擁核國家,三個還是剛獨立的“菜鳥”,經濟爛得一塌糊涂,核武器維護費用都掏不起。美國擔心這些核彈頭萬一流到黑市或者恐怖分子手里,后果不堪設想。
1991年底,美國國務卿詹姆斯·貝克馬不停蹄跑去這四個國家,明確表態:只能讓俄羅斯繼承蘇聯的核武器。俄羅斯當然樂意,誰也不想鄰居手里攥著核彈。
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很快松口,同意放棄核武器,但烏克蘭死活不干。烏克蘭有自己的算盤:地處俄羅斯和西方中間,沒啥天然屏障,核武器是保命的底牌。
可問題在于,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事故讓烏克蘭人對核東西又怕又恨,維護核武器的天價費用也讓這個剛獨立的國家喘不過氣。烏克蘭政府左右為難,留著核武器怕民眾反對和經濟崩盤,放棄又怕沒了安全保障。
1993年,克林頓剛當上總統,立馬把烏克蘭的核武器問題擺上臺面。他先是拋出經濟援助的甜頭,承諾給烏克蘭幾千萬美元的技術支持,專門用來拆核武器。
烏克蘭還不肯全放手,想留點核彈頭自保,美國一看軟的不行,就來硬的,暫停了部分經濟合作。這招反而惹毛了烏克蘭人,覺得被逼得太狠,態度更強硬。
1994年,烏克蘭換了總統,列昂尼德·庫奇馬上臺,國內經濟已經爛到谷底,急需外援救命。美國抓住機會,援助金額從幾千萬美元加到3.5億美元,還額外掏了2億美元,專門用來拆核武器。最關鍵的是,美國、英國和俄羅斯一起承諾給烏克蘭安全保障。
1994年12月5日,《布達佩斯安全保障備忘錄》在匈牙利簽了字。烏克蘭同意銷毀所有核武器,換來三國保證尊重它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動武也不威脅動武。
從1994年到1996年,烏克蘭的核彈頭被一枚枚運走,導彈發射井被炸毀,2001年10月,最后一個地下導彈庫被拆,烏克蘭徹底成了“無核國家”。克林頓當時對這結果很滿意,覺得自己既防了核擴散,又給烏克蘭套上了“安全網”。
可歷史很快打了臉。2014年,俄羅斯吞并克里米亞,美國除了喊兩句譴責、搞點經濟制裁,沒啥實際動作。2022年俄烏沖突全面開打,烏克蘭被炸得滿目瘡痍,美國送了不少武器,但死活不敢親自下場。
2023年克林頓在采訪中提到,2011年達沃斯論壇上,普京當面說《布達佩斯備忘錄》不算數,他才意識到這張“安全網”就是廢紙一張。
克林頓的另一個大動作是推中國進世界貿易組織(WTO)。中國從1986年就開始爭取“復關”,想重回關稅貿易總協定,但美國帶頭堵門,覺得中國這種社會主義國家跟市場經濟格格不入,還怕中國壯大了威脅美國老大的地位。
整個80年代到90年代初,西方給中國設了一堆坎。轉機在1993年,冷戰剛結束,美國經濟被軍備競賽拖得有點虛,克林頓上臺靠“振興經濟”的口號贏得選票,急需找新市場。
中國13億人的大市場擺在那,誰看了都眼饞。克林頓覺得,開放中國市場能讓美國企業大賺一筆,還能把中國拉進美國主導的全球體系,順便推點“西化”。
1993年7月,克林頓在東京七國峰會表態要重新看對華政策。同年11月,他在西雅圖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跟中國領導人碰了面,雙方開始聊“復關”。
1997年中國領導人訪美,1998年克林頓回訪中國,看到中國發展得熱火朝天,堅定了他推中國入世的想法。他在國會游說,說這事對美國經濟和戰略都有好處,還能讓中國按美國的規則玩。談判卻沒那么順。
1999年4月,朱镕基總理訪美,雙方談得差不多了,美國卻貪心不足,想逼中國開放更多市場,單方面甩出一份“聯合聲明”,把沒談妥的條件都抖了出來。朱镕基直接拍桌子,說這聲明不算數,帶隊回了北京。
1999年5月,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談判直接涼了。美國趕緊解釋是“誤炸”,但中方不買賬,暫停了所有談判。幾個月后,雙方在北京重啟磋商。這次談判拼得你死我活,1999年11月15日,中美終于簽了雙邊協議。
2001年11月10日,WTO在多哈開會,正式通過中國入世,12月11日,中國成了WTO第143個成員。克林頓當時樂開了花,覺得美國占了大便宜:中國市場敞開了,美國企業能賺得盆滿缽滿,中國還得按WTO的規矩來,等于被美國套牢。
可現實完全沒按克林頓的劇本走。中國入世后,經濟像開了掛,出口額蹭蹭往上漲,產業從低端制造往高端爬。2008年,中國超德國,成世界第三大經濟體;2010年,又超日本,坐上第二把交椅。中美貿易逆差越拉越大,2017年高達3750億美元。
美國企業是賺了錢,但中國制造業的崛起讓美國本土產業叫苦不迭。2018年,特朗普政府憋不住了,發動貿易戰,對37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關稅,最高25%。
中國也不是吃素的,立馬對美國商品加關稅還擊。貿易戰打下來,中國經濟沒被摁住,反而展現出硬核韌性,跨境人民幣支付從2017到2022年漲了3.4倍,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加快,直接戳到美元霸權的痛處。
克林頓在2023年的采訪里直搖頭,說自己低估了中國的潛力,原本想“改造”中國,結果反倒讓中國成了美國最大的對手。
克林頓的這兩大決策,烏克蘭棄核和中國入世,出發點都是維護美國利益。烏克蘭棄核是為了防核擴散,保美國在歐洲的控制力;中國入世是想占市場便宜,順便把中國拉進美國的游戲規則。
短期看,這兩招都讓美國得了實惠:核擴散風險降了,美國企業也在中國賺得不少。可長期看,烏克蘭沒了核武器,成了俄羅斯的靶子,美國的安全承諾像空頭支票;中國沒被美國“改造”,反而借WTO的東風一飛沖天,挑戰美國老大的地位。
克林頓的“后悔”其實是美國霸權焦慮的縮影。他在任時,哪能想到20年后世界會變成這樣?可歷史就是這么無情,決策的后果得幾十年后才看得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