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您有新的外賣訂單。在河北廊坊的一家烤肉店里的提示音響了起來。老板張先生馬上就去冰柜里把東西拿出來。
他在剪開冷凍肉串的包裝時后,他轉身對店里面的客人解釋說,給你們上的這些都是新鮮現宰的羊肉,如果是外賣的話,就是用的凍肉,和你們吃的不一樣。
但是一般客人們都吃不出來。在冷藏柜里面。帶著血絲的新鮮羊肉串還在泛著光澤。
這種事情并不是一兩個例子了。在北京的一家招牌上面寫著現炒的小碗菜飯館里。
記者親眼看見服務員拿預制菜包去加熱打包。轉身進到吃堂食的地方一看。一樣的菜卻是廚師在鍋里翻炒出來的。
天津有個餐館老板說得更實在,他說堂食是用花生油炒的,外賣是用用調和油,堂食是新米,外賣是陳米,搞雙標早就成行規了。
不搞雙標的話根本就活不下去。這話在京津冀二十多家餐館里都可以聽得到。
張先生給記者算過賬,說一份30塊錢的外賣套餐,扣掉平臺抽成,包裝費,食材和人工成本,凈利潤就只剩下5.5到7塊,一樣的套餐在店里面吃,就可以凈賺12塊。
有個平臺的抽成在三年的時間里漲了四次,滿減活動的七成成本都要商家來扛。有一筆22.9塊錢的訂單,商家倒貼了11.5塊錢,平臺才補3.5塊錢。
有一個連鎖品牌的經理說,平臺強制要求95%的訂單限時送到,超時就馬上降權。
現做根本就來不及,預制菜加熱5分鐘就可以出餐了,這才是活下去的辦法。
北京有個餐館老板算得明明白白的,用預制菜的成本比現做的成本低四成,一天一百單的店,一個月可以省下1.5萬塊錢。
外賣看不見摸不著,成了搞雙標的溫床。烤串攤前的張先生說得很直接,顧客又看不見后廚,凍肉當成鮮肉賣,誰能真較這個勁?
就算投訴也沒有證據啊。維權困難更是讓這些亂七八糟的情況變本加厲,消費者沒有辦法同時對比堂食和外賣的菜,取證的成本比能拿到的賠償還要高。
偷偷減量的招兒更是沒誰了。川菜館的廚師演示,同樣的魚香肉絲,外賣盒底做成凹進去的,分量少了三成,但是用肉眼根本就看不出來。
劣質餐具也添亂,在20份外賣樣本里,六成的塑料餐盒變形有怪味,四成的筷子帶毛刺和霉點。
在包裝費占了食材成本的不少份額的時候,這種惡性循環就定了。
河北有個麻辣燙老板指著平臺頁面苦笑的說,客單價壓到12塊,不用凍肉,不少分量,等著關門嗎?
法律已經出手了。云南民族大學的王啟梁教授說,隱瞞用了預制菜和冷凍肉這樣的行為,直接違反了電子商務法里的信息公示規定。
北京威諾律師事務所的付昭華律師補充說,把凍肉當成鮮肉賣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分量縮水是剝奪了公平交易權,本質上是系統性的侵權。
有個試點平臺的改革帶來了好消息,強制標注是預制菜,冷凍復熱,現場制作之后,預制菜的訂單一下子就減少了23%,投訴量也少了67%。
這正印證了王啟梁的話,信息透明才可以讓大家有合理的預期。
建跨部門的失信名單,屢教不改的就按退一賠十處理,推廣線上明廚亮灶,直播后廚的操作過程。
設吹哨人制度,對舉報的騎手和員工進行獎勵。強制把包裝費標清楚,不可以捆綁收費。
一分錢一分貨,沒有人逼著你點外賣。真的是這樣的嗎?
在烤串店老板坦白說凍肉加香料,顧客吃不出來的時候,在餐盒用暗格偷偷減了三成的分量的時候,這早就不是價格的問題了,而是明擺著的信息欺詐。
平臺一邊用算法壓榨商家,一邊放任消費者蒙著眼點單,雙標亂象其實是三方一起造成的惡果。
從試點的數據可以看得出問題,強制性標注是預制菜后,訂單量減少了23%,投訴量減少了67%。
透明不是殺死生意的毒藥,剛好是重建信任的好辦法。在每一份外賣都能經得起陽光照曬的時候,是選凍肉還是鮮肉,決定權才可以真正的回到食客手里。
網友熱議精選,網友美食偵探老K說,嘗出味道不一樣,卻被敷衍說外賣運輸影響口感,原來真相在后廚的冰柜里。
網友創業日記本說,平臺抽成比房租還高,用鮮肉現炒?每單還要倒貼5塊錢,哪個愿意去干呀?
網友安心點餐聯盟說,自從專選標注現場制作的店,外賣的味道和堂食確實是一模一樣的。
本文依據法制日報實地調查,綜合多地餐飲商戶訪談及法學專家解讀完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