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察看蝦苗長勢。
7月16日,太原市尖草坪區柴村街道呼延村,在太原盛海藍宴水產養殖公司的羅氏沼蝦養殖基地內,一尾尾通體青褐、鉗子修長的羅氏沼蝦在養殖池中歡快游弋。工作人員王虎威輕提捕蝦網察看蝦苗長勢,喜悅之情溢于言表:“經過半年籌備,首批蝦苗生長良好,填補了太原市羅氏沼蝦本土化養殖的空白!”
羅氏沼蝦(又稱馬來西亞大蝦)素有“淡水蝦王”之稱,以其肥美體態、鮮美肉質和高經濟價值廣受市場青睞。但長期以來,太原市場的羅氏沼蝦完全依賴外地輸入,運輸成本高、新鮮度受限。今年,在“千萬工程”經驗引領下,以傳統農作物種植為主的呼延村立足資源稟賦、大膽探索實踐,成功引進這一熱帶水產養殖項目,為本地農業產業轉型開啟新篇章。
走進占地面積3000余平方米的現代化溫室大棚,24個標準化養殖池排列有序,水循環設備持續運轉。王虎威介紹,羅氏沼蝦適宜生長溫度在25攝氏度至30攝氏度之間,而太原冬寒夏熱、晝夜溫差大的氣候曾是養殖“攔路虎”。為此,基地通過溫室大棚+空氣能設備構建恒溫系統,精準調控水溫、溶解氧、pH值等關鍵指標,并平衡菌類、藻類生態,為蝦苗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
除控溫外,密度管理亦是關鍵。每個蝦池儲水約70噸,初期可投放1.3萬尾蝦苗,但隨著蝦體生長需及時分池,避免“大蝦吃小蝦”影響產量。項目采用生態養殖技術,實現養殖用水循環過濾,基本做到不排污、不污染環境。產生的少量蝦糞便水,經無害化處理后轉化為生物肥料,回歸農田。
目前基地養殖的羅氏沼蝦是從浙江引進的優質新品種“南太湖3號”,蝦苗初來時如蟻蟲般細小,經過約120天的精心培育,上市時可長至成人手掌大小。溫室大棚模式突破露天養殖的季節限制,可實現全年不間斷循環養殖,預計年產量9萬公斤至12.5萬公斤,年產值超過1000萬元。
自蝦苗投放以來,基地吸引了不少“探訪者”,其中有想學習技術的農戶,也有提前預訂產品的客戶,市場對本地羅氏沼蝦的熱情可見一斑。王虎威說,待本地化養殖技術成熟后,將向周邊農戶推廣,帶動大家共同致富。
“羅氏沼蝦養殖基地不僅滿足了市場對新鮮蝦品的需求,解決了依賴外地運輸的供應瓶頸,更探索出內陸漁業發展的創新路徑。”尖草坪區柴村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康俊偉表示,項目采用“公司+承包戶+農戶”經營模式,通過聯農、助農、惠農,實現“建一個基地、富一方百姓”的示范效應。柴村街道將以該項目為標桿,秉持“三產融合、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破解村集體經濟增收難題,構建集種養、加工、文旅體驗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打造尖草坪區特色產業亮麗風景線。
溫室大棚內,水流潺潺,蝦影躍動。呼延村的這池“碧水”不僅孕育著鮮美的“淡水蝦王”,更承載著農業轉型、鄉村振興的鮮活希望。記者 劉志剛 文/攝
#鄉村振興看太原#
來源:太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