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7月10日清晨,雨城區多營鎮葫蘆村的村民三五相約往村里的鱸魚養殖基地走去,今天,村里的鱸魚即將上市銷售,作為股東,他們不想缺席這個重要的時刻。
有的村民穿著防水褲,把漁網拉滿整個魚塘;有的村民站在魚塘邊上,看著塘里的魚兒猜重量。
“收魚嘍!”隨著一聲吆喝,網繩收緊,一尾尾肥美的鱸魚騰躍而起,銀鱗映著朝陽,村民們不由自主地發出陣陣歡呼。
葫蘆村的鱸魚豐收了!
閑置地新生 鱸魚游出致富夢
站在30畝生態魚塘邊,葫蘆村黨支部書記鄭萬鳳思緒萬千。
面對缺乏支柱產業,年輕人外流率高,同時被列為集體經濟薄弱村的實際以及不知道該如何把閑置土地盤活的困境,葫蘆村決定目光向外,尋找發展機遇。
2022年,村“兩委”在外出考察中有了意外驚喜。
葫蘆村外就是清澈甘甜的濆江河水,葫蘆村緊靠雅西高速路八步入口,且位于成都“2小時生鮮經濟圈”,適合發展生鮮養殖。
村“兩委”還是不放心,多次找到專家前來研判。最終,通過養殖難度、收益比較,決定整合鄉村振興銜接資金和中省財政扶持資金將村里閑置的30畝土地,改建成9個標準化的養殖塘。
2023年基地開始籌建,引來了濆江支流的天然山泉,經過層層過濾凈化,源源不斷地注入魚塘。“你看這水,清得能見底,且水溫常年保持在18到26度,就像給魚建了個‘恒溫房’。”鄭萬鳳的手一邊撥動養殖塘里的水一邊說道。
為確保水質穩定,基地還配套建設了循環水處理系統,養殖尾水經過特殊處理方式轉化成適合鱸魚養殖的“凈水”,又重新回流到魚塘。“這么一來,一塘水能循環用上好多次。”鄭萬鳳指著一旁的循環系統說道,“既省了水錢,又不會污染環境。”
養什么魚?
經過市場調研和專家建議,葫蘆村決定養殖鱸魚。鱸魚養殖期短,三四個月就可以達到商品魚規格。
為了調動村民積極性,村“兩委”先后召開3次村民代表大會,村干部們挨家挨戶走訪宣傳,最終說動了村民入股,讓141戶村民成了“股民”。
可光有資金和魚塘還不夠,鱸魚養殖,是一個技術活。葫蘆村決定與專業的鱸魚養殖公司合作,建立“技術共享平臺”。采取“村集體+公司+農戶”的運營模式,創造了獨特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僅解決了種苗供應、病害防治等難題,更通過保底價收購(高于市場價10%)、二次分紅等方式,確保農戶收益穩定。
養殖員張雄擁有豐富鱸魚養殖經驗,當他來到葫蘆村后,他拍著胸口保證:“這么好的山水自然條件,我保證把鱸魚養得又肥又美!”
說干就干,今年3月,葫蘆村用村民入股的股金加上村集體的本金,購置了2萬多尾鱸魚苗,分了三個養殖塘進行試養。
一核聯多元 村集體經濟再添動力
張雄彎腰撈起一條活蹦亂跳的鱸魚,掂了掂重量說:“你看,我們的鱸魚條條都超過了一斤,估摸著三個塘能收4萬多斤。”
養殖公司有自己的銷售渠道。鱸魚捕撈上來后,養殖公司便用自己的冷鏈運輸車通過108線和成雅快速通道,2小時就讓葫蘆村的鱸魚擺上成都西河水產市場的攤位。市場價23元/斤,供不應求!
就這樣,一條條鱸魚游進了村民們的致富夢,也游出了鄉村振興的新路子。這片曾經的閑置地,搖身一變成了葫蘆村的“聚寶盆”。
魚塘建起后,村民王萬明成了魚塘的一名員工。
“以前種地看天吃飯,現在跟著基地領工資,年底還有分紅!”王萬明說,村集體在征求脫貧戶和困難群眾的意見后,優先為他們安排了魚塘的工作。
“老張可是個實在人,從早到晚泡在魚塘邊,教我們怎么看水質、怎么配飼料。”村民張正全說道,“現在連我這樣的新手都學會了好幾手養魚的門道,這技術學會了就是自己的,以后跟著集體干更有奔頭了。”
除了鱸魚養殖外,葫蘆村還積極推進酒旅融合產業、糧經作物種植等產業協同發展,“一核多元”的產業體系,逐步搭建完成。這種產業協同效應,使全村200余名勞動力實現就近就業,人均年收入預計增加1.8萬元。2024年,葫蘆村村集體收入達150萬元。
“今年鱸魚養殖基地的成功,又能為村集體經濟再增加一筆可觀收入。”鄭萬鳳高興地說。
傍晚時分,忙完活的村民們不約而同地聚在塘邊。“葫蘆的山,青青的山,云霧朦朧繞山間……”不知誰起了個頭,大家跟著唱起了村歌《葫蘆頌》。歌聲中,鄭萬鳳望著波光粼粼的魚塘,臉上滿是欣慰:“鱸魚養殖以后就是我們村集體經濟的主導產業。那邊還有6個塘近6萬尾鱸魚。目前長勢喜人,再過兩個多月就能上市了。”
暮色漸濃,魚塘歸于平靜,只有偶爾躍出水面的鱸魚蕩起圈圈漣漪。葫蘆村的故事,正像這塘活水,生生不息——一條魚,富了一村人;一片塘,映出鄉村振興的好光景。
▌記者:胡月、王海、姜袁罡(實習)
▌編輯:王海
▌校對:鄭膠
▌責編:陳澤睿
▌審核:徐召紅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 ,了解更多有關雨城的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