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苗早期階段的產量不均衡和高損耗率,一直是白對蝦養殖業的主要挑戰。最近發表在著名期刊《美國微生物學會應用與環境微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提供了明確的科學證據,表明蝦苗的腸道微生物組,是養蝦成敗的決定性因素。
腸道微生物組 – 蝦健康的基礎。
一、一項關于腸道微生物組對蝦苗的影響。
該研究作為大規模薈萃分析進行。科學家們收集并重新分析了來自世界兩個最大對蝦養殖區(亞洲和拉丁美洲)的孵化場和商業養殖場的579個現有白對蝦樣本的數據。他們使用最先進的基因組測序技術來確定微生物組的組成,并應用機器學習模型來尋找特定細菌群落與蝦存活率和體重之間的聯系。
孵化場蝦苗階段的結果揭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發現:腸道微生物組的組成可以解釋蝦苗存活率差異的50%左右。機器學習模型僅通過分析蝦苗的微生物組就可以準確預測一批蝦苗的存活率是高還是低。存活率高的蝦苗批次往往具有一些特定種類的有益菌,其中含有幫助蝦更好地消化和吸收營養物質的基因,在蝦苗的生長發育中起著直接作用。
健康的生物群落有助于養殖對蝦保持健康健康的微生物組,有助于養殖蝦保持健康。
當蝦進入生長階段(成蝦階段)時,原始微生物組在池塘中的作用開始減弱。根據研究,微生物組在收獲時僅影響約10%-20%的蝦重量。這意味著,雖然微生物學仍然很重要,但它不再像蝦苗早期那樣成為決定因素。這一結果表明,在商業養殖階段,飼料質量、水環境管理和養殖密度等其他因素比原始微生物組具有更強、更壓倒性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具有重要的實踐和適用意義。首先,微生物組可以用作生物標志物,在投放蝦苗前評估品種的質量和生存潛力。這是一種比傳統感覺方法或應激測試更客觀、更科學的評估工具。其次,研究為開發新的、有效的和更具針對性的益生菌提供了堅實的科學基礎。水產公司可以創造針對每個階段單獨研究的益生菌產品,例如:一種用于蝦苗以提高存活率,并可以用于對蝦以促進體重增加的益生菌。
二、營養吸收與生長性能的調控:
1、消化酶活性與代謝物合成:
腸道微生物可分泌多種消化酶(如蛋白酶、脂肪酶),協助分解餌料中的大分子物質。研究表明,益生菌(如乳酸菌、芽孢桿菌)能顯著提升腸道代謝物水平,如促進L-精氨酸、硬脂酸等合成,這些物質參與蛋白質合成、能量代謝等關鍵通路,直接影響蝦苗生長速度。例如,投喂乳酸菌的蝦苗體長增長顯著,而蛭弧菌則更顯著提升體重。
例如:添加30g/m3乳酸菌可使蝦苗出苗率提高34.86%,抗溫度突變能力提升10.38%;糞菌移植抗病蝦苗菌群,能顯著提升受體蝦存活率。
2、營養競爭與吸收效率:
有益菌(如擬桿菌門、厚壁菌門)通過競爭性占位抑制病原菌定植,同時優化腸道上皮細胞對營養的吸收能力。例如,魯杰氏菌屬(*Ruegeria*)能促進脂質轉運,顯著提高蝦苗增重率。
例如,南美白對蝦健康苗的腸道中,魯杰氏菌屬占比高,而亞健康苗則弧菌占比顯著升高。
鹵蟲對蝦苗有積極影響。
總之,研究令人信服地證明了微生物組在全球商業規模的對蝦養殖生產力中的決定性作用,尤其是在蝦苗孵化階段。這些結果為制定先進的蝦健康管理策略提供了科學基礎,有助于降低風險、提高生產效率和朝著更可持續的水產養殖業邁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