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自:瑞秋三思(ID: Rachelan3kids ),作者:瑞秋
嗨,我是瑞秋。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困惑:明明給孩子安排了一個“豐富多彩”的周末,可當周一到來時,孩子卻依然是一副“喪喪”的樣子?
仿佛這個周末休息了個寂寞,忙了半天只是徒勞一場?孩子不僅沒有得到充分的休息,反而更加疲憊。
我們常常陷入一種誤區,認為周末是用來“彎道超車”或者“休閑放松”的。
于是,我們給孩子安排了滿滿當當的補習班和興趣班,帶他們去游樂場和親子樂園,讓他們大吃大喝,甚至讓他們盡情玩手機……
這些看似合理的安排,卻在不知不覺中掉入了一個隱形的周末陷阱。
孩子雖然做了很多事,但無效的體驗卻在不知不覺中消耗了更多能量,而非滋養他們的成長。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聊聊該如何避免無效周末,讓孩子真正享受一個充實而有意義的休息時光。
堆砌式安排,用學習代替體驗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首要任務是學習,周末也不例外。
于是,懷著“不進則退”的心態,把孩子的周末安排得滿滿當當:鋼琴課、美術課、編程課、繪畫課、體育班、補習班……
孩子在各個興趣班之間奔波,幾乎沒有喘息的機會。
父母的初衷是好的,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為孩子提供更多的資源和機會,幫助他們取得更好的成績,贏得更好的未來。
然而,孩子并非機器,周一到周五的學習已經讓他們筋疲力盡,周末如果繼續這種高強度的學習模式,只會讓他們感到窒息。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的工作日沒有片刻休息,我們會對工作產生怎樣的厭倦?孩子也是一樣。
如果周末變成了第二個學校,他們依然要忙碌于緊張的學習中,他們對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必然會逐漸消退,甚至產生抵觸情緒。
所以我們才需要周末,讓孩子跳出日常狀態、做一些反差大的事、給大腦換換口味,這才是真正的休息。
當孩子們在周末經歷了一場“反差之旅”后,他們才能找回活力和熱情,以更飽滿的狀態去迎接新一周的挑戰。
周末就應該有周末的樣子,不要給孩子安排得過于緊湊,砍掉一些興趣班和補習班;只留下孩子真正感興趣的,選擇少而精的高質量的課程,注重質量而非數量。
更重要的是為孩子減負,留出一些空白時間,讓他們自由安排,自主選擇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讓孩子長時間玩手機,而是鼓勵他們去探索除了電子設備之外的樂趣。
生活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不僅僅停留在課堂中,學習應該更加生活化。
讓孩子真實地體驗生活,讓他們看到世界的百態,體驗不同人的生活,讓他們看到這個更廣闊、更繽紛的世界。
在真實的體驗中學習
可以帶孩子參觀博物館,拓寬視野,增長見識;
去郊外擁抱大自然,感受自然的寧靜與美好;
去臨近的城市或鄉村,體驗不同的生活;
或者參加社區活動,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過度娛樂,在淺層快樂上癮
另一個極端是把周末完全當作放松日,讓孩子無節制地使用電子設備,或者把時間都花在消費娛樂上,比如長時間打游戲、刷短視頻、去商場逛街等。
雖然必要的放松是必須的,但這種放任式的周末其實是一種假放松、真透支。
從表面上看,孩子和家長都放松了,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做了很多事情。
然而,你有沒有發現,度過一個看似特別爽的周末之后,周日晚上反而會變得更焦慮?
想到新的一周又有很多高強度的學習和工作任務,就會想退縮,甚至非常抗拒。
原因就在于,周末用大量淺層的娛樂刺激大腦,雖然能釋放多巴胺,讓人產生短暫的快樂,但這種快樂無法帶來深度的滿足感。
所以我們會感受到,手機越刷越空虛,越刷越沒有力量,總想不斷尋求高強度的多巴胺刺激。
長期過度刺激會讓大腦的閾值變高,孩子需要越來越多的刺激才能感到滿足。
因此,一到周日晚上,面對即將來臨的新一周的挑戰和平凡的生活,孩子都會提不起勁。
這種過度娛樂的周末,會讓孩子的內驅力被短期的欲望所取代,缺乏對真實目標的渴望;他們難以進入深度思考、深度感受和深度關系的狀態。
真正的放松應該是讓心靈慢下來,而不是簡單地關閉大腦。
我們可以為孩子安排一些低刺激、高滿足、深連接的活動,讓孩子學會尋求能夠帶來持久滿足感的事情,而不是僅僅沉迷于短暫的快樂。
靜下來去享受生活
跟孩子一起閱讀,感受深度的滿足;
全家戶外散步或遠足,感受寧靜;
做手工、繪畫和做手賬;
靜下心來下棋、拼圖。
父母人在心不在的陪伴
有些家庭雖然在周末安排了許多活動,比如帶孩子上課、外出游玩、吃大餐等,但父母雖然人在場,心卻不在。
從表面上看,父母和孩子是待在一起的,可父母的心思卻還在工作上。
他們要么頻繁地查看手機,對孩子正在做的事不理不睬,對孩子說的話心不在焉地應和,對孩子提出的需求也毫不上心。
還有一些父母,雖然對孩子很上心,總是以“我這是為你好”的名義給孩子制定各種計劃,卻從不問問孩子的真實想法和感受。
孩子雖然參與了很多活動,但并沒有真正和父母建立起連接。
有些父母經過一周高強度的工作后已經疲憊不堪,陪著孩子時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人雖在,心卻不知道飄到哪里去了。
父母的心到底有沒有和自己在一起,孩子心里最清楚。
如果父母總是敷衍了事,心不在焉地回應,孩子心里縱有再多想分享的事,也會因為沒有被父母真正看見和理解而選擇沉默。
長期缺乏來自父母的回應,會讓陪伴變成一種假象,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被愛、沒有被重視。
其實,孩子并不在乎去哪里,而更在乎父母是否真的在他們身邊,給予他們真實的關注和陪伴。
周末,每個家庭都應該安排一段放下手機的時光,哪怕只有10分鐘或20分鐘,進行高質量的相處。
一頓認真吃的飯、一次真誠的對話、一次全心全意的陪伴,都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與理解,從而獲得無窮的力量。
給予孩子高質量陪伴
放下手機,享受專屬家人的安靜時光;
心無旁騖地聆聽孩子的心聲,認真回應他們的感受;
跟孩子打成一片,參與他們喜歡的活動。
周末應該成為一個讓我們身心得以休憩、情感得以滋養的寶貴時刻。
愿每一個周末都能成為父母和孩子共同充電的時光,再以滿格的電量面對新的一周。
作者簡介:本文轉載自“瑞秋三思”(Racheland3kids),作者“瑞秋”。生活在荷蘭的硬核三娃媽,分享獨立帶娃的酸甜苦辣,努力把雞飛狗跳的日子過成詩。歡迎關注。公眾號:瑞秋三思(Racheland3kids)
-每日教育新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