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喬?桑塔亞說:
“社交猶如空氣,人離不了它,但光靠它來維持生命也是不夠的。”
人行走于世,免不了與人打交道,更免不了在人際關系里,尋求情感的鏈接,價值的共享。
但頻繁的社交,過于親昵的關系,反而讓人覺得疲憊,膩煩,甚至厭惡。
人需要關系的滋養,情感的交融,同時也需要人格的獨立,精神的安寧。
彼此距離太近,互動太親密,則難免導致關系“糖分”超標,“甜度”過高,因而發生變質。
唯有選擇干凈清爽,彼此有分寸的“零糖社交”,才能減輕自身倦怠和負擔,把真心留給值得的人與事物。
1
人最大的悲哀
是渴望通過社交,來獲取別人的認可
很贊同一句話:
“在生活中社交,不在社交中生活。”
很多時候,我們把社交看得太重,生怕減少與別人的聯系和接觸,便會受到冷遇。
更有甚者,把社交當做工具,一種捷徑,試圖用來打破圈層的壁壘。
誠然,人是社會動物,像魚需要水一樣渴望別人的接納。
但社交終究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非生活全部。
為了社交而社交,甚至犧牲自己的感受和利益,短期內能得到一時滿足,可長遠看,一定會產生巨大落差和負擔。
美劇《老友記》中有這樣一個橋段。
主角瑞秋新入職一家公司,準備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華。
然后上班沒幾天,她就發現同事有“排斥”自己的嫌疑。
每次上司約幾名同事出去抽煙時,都會當場作出一些重大決定,而且從未邀請瑞秋參與進來。
這可急壞了瑞秋,她以為自己無意間冒犯了同事,所以才會被他們的圈子拒之門外。
于是她假裝自己也愛吸煙,一有空便跑到同事身邊借火,一來二去順利加入云霧小隊中,甚是開心。
但瑞秋其實很討厭煙草的氣味,只是迫于社交需要,才勉強自己吸上兩口。
每次和同事一起抽煙,她都要一邊強忍嘔吐的沖動,一邊表現出興奮的樣子,只為讓自己顯得很合群。
久而久之,她發現自己每天只顧著插科打諢,而當初立下的奮斗目標,早已被擱置蒙塵。
《奇葩說》辯手顏如晶說過:“不合群只是表面孤獨,合群了才是真正孤獨。”
不合群的人,自有方向和目標,不貪戀人群中的熱鬧非凡,不貪戀別人的笑臉相迎,活得自在又瀟灑,所以并不在意自己是否孤單。
而努力合群的人,因為害怕孤獨,害怕落伍,而放棄對自由與個性的追求,甘愿隨波逐流。
只為換得一分虛偽而短暫的心安理得,最終在直面真實自我的拷問時,感到無所適從,無依無靠。
總是在別人處尋求認可,沒把自己活明白的人,越社交,越孤獨。
這好比缺水的人需要水,卻用齁甜的飲料解渴,結果只會是越喝越渴。
社交應當是贈予自己的一份禮物,而非硬塞給自己的一項任務。
將美好體驗變為痛苦經歷,是一種莫大的悲哀。
2
享受精彩人生
從舍棄多余關系,做社交“淡人”開始
不可否認,社交是生活必需品,和衣食住行一樣。
但為什么我們對社交的熱情,會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而逐漸冷卻?
原因無他:可有可無的關系太多,能夠交心的朋友太少。
美國學者亨利?亞當斯曾說過:
“一生交一個朋友稱得上充足,交兩個朋友稱得上眾多,交三個朋友稱得上難得。”
人這一生,能收獲緣分無數,但其中能發展為好友,甚至知己關系的,寥寥無幾。
當一個人醉心于社交時,多半會落入現實的圈套。
因為孤獨才是生命常態,至于社交帶來的,不過是一時歡愉,不僅治標不治本,還有可能成癮,進而讓孤獨感更為強烈。
真正為自己而活的人,不會任由內心被短暫的快樂所綁架,當他們意識到多數社交無益于獲得精神富足后,便會遠離人群,讓自己變為社交“絕緣體”。
作家賈平凹曾在《敲門》一文中提到,自己以前很喜歡交朋友,一度達到來者不拒的程度。
只要自己在家,聽到了敲門聲,就會興沖沖地跑去開門迎客,哪怕手上有要緊事,也會第一時間放下。
可時間長了,賈平凹發現來訪者大多帶有目的,要么請他出席活動,要么求丹青墨寶,更有甚者來托關系,反正都不是真心來做客。
這些“朋友”的造訪讓他叫苦不迭,全程不僅毫無收獲,還讓身心感到十分疲憊。
后來他對外宣稱,凡是沒有預約,沒有正當請求的訪客,一概不見,以此切斷多余的社交。
從那以后,賈平凹的生活恢復平靜,他拿回自己的時間,得以繼續安心創作。
心理學家塞勒爾說:
“一個人內在價值越高,他對社交就越反感,因為他本身擁有的很多,別人給予的少之又少,無效的社交可能只是一樁賠本的買賣。”
任何對生活有追求,尊重自己感受的人,都不會把人際關系看得太重,更不會將人生意義寄托在別人的態度上。
許多冷漠的言行背后,都是對自我和當下的專注,而這份專注本身會帶來的回報,絕不遜色于在他人處得到的歡樂。
何況人生難得一知己,與其渴望在人群中尋尋覓覓,不如好好愛自己,在清冷卻安逸的時光里,盡情感受生活的美妙。
學會做自己,把個人生活過得有滋有味,才能以精神飽滿的姿態,和有緣人不期而遇。
3
保持“零糖社交”
減輕人脈負擔,才能讓生命回歸本真
周國平曾說:
“在多數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
我既不愿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愿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都太累了。
我獨處時最輕松,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
當社交已經成為一種負擔,且無益于個人成長時,獨處就是滋養自己的最好方式。
一個人的世界或許很冷清,但正是這份清冷,可以換來生命的熱烈。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北大荒有一位知識男青年非常孤僻,從不參加任何集體活動,一有空便找一個僻靜角落,坐下來安靜看書。
其他知青都不喜歡他,甚至有人覺得他是矯揉造作,于是對其心生反感。
后來男青年的事驚動了當地領導,他被叫去談話,對方語重心長地說青年人一定要融入集體,否則不利于團結。
可男青年十分倔強,談話結束后依然我行我素,每天不是工作就是學習,幾乎沒有休閑時間。
別人都覺得男青年生性孤僻,無可救藥,而他自己卻樂在其中,對外界議論不屑一顧。
1978年我國恢復高考制度后,男青年順利考上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后來機緣巧合下進入外交部,成為一名卓越的外交官。
這名愛獨處的男青年,就是現在的外交部長王毅。
莊子說:
“獨往獨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
一個人獨來獨往,不代表他不會社交,或故意疏遠他人,而是他獨有一份精神財富,無需依賴他人就能擁有內在的豐盈。
這樣的人,稱得上無比尊貴。
其實,真正強大而清醒的人,不會把社交放在生活首位,甚至沒有社交,因為他們知道實力才是立身之本,而人脈只是價值變現的產物之一。
把社交看得太重,是本末倒置。
如今“零糖社交”爆火,其根本原因在于,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原來一切關系的重心不在別人身上,而在自己身上。
與其費力迎合、討好別人,不如好好充實自己。
只有讓自己變得優秀起來,創造出價值,才能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中,擁有更多自由選擇的余地。
一個人若沒有實力,提供不了像樣的價值,就算成為一流的社交高手,在旁人看來,也只是高級的小丑而已,更遑論找到真正的朋友。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
其實,好的關系,就像一杯水,雖然寡淡,卻幾乎不含雜質,更沒有過多添加劑,可放心飲用。
尤其是在嘗遍種種酸甜苦辣后,才更覺清水無味的可貴。
當年輕人歷經種種無奈,揭開社交的真實面目后,會發現古人的智慧誠不欺我。
唯有清淡如水的“零糖社交”,才能醞釀出回甘無窮的人間至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