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讓人一眼看出你是頓河畔羅斯托夫人?不用說話,掏出手機,露出那一格信號就行。”這是俄羅斯博主帕維爾·奧西皮揚(Pavel Osipyan)在一段說唱視頻里調侃的開場白。
他邊走邊唱,手機在手中頻頻掉線,歌詞里寫道:“開車得翻紙質地圖認路,網斷到中午,現在干脆連影子都沒了。別生氣,慢慢熬。”
一、從邊境蔓延至全國
綜合美聯社、雅虎新聞7月19日報道,這段視頻上線兩周就收獲了超過50萬次播放,迅速引發共鳴。不只是羅斯托夫,從靠近烏克蘭的南部邊境,到西伯利亞腹地,再到遠東地區,越來越多的俄羅斯人發現,自己的手機網絡正變得不穩定。
據俄羅斯民間組織Na Svyazi(意為“保持聯系”)的統計,截至今年7月中旬,俄羅斯全國80多個地區中,有61個出現了手機網絡中斷的情況,42個地區連寬帶網絡也頻頻癱瘓。
俄羅斯官方給出的解釋很統一:為了防止烏克蘭無人機襲擊,必須對民用通信網絡進行臨時干擾。
這種趨勢可以追溯到今年5月,當時俄羅斯慶祝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莫斯科舉行了閱兵活動。為防范烏克蘭無人機襲擊,首都的手機網絡連續幾天遭到嚴重干擾。
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曾公開表示,這種做法“只要對公民安全有益,就是必要的”。
但對普通人來說,這些“臨時措施”帶來的卻是實實在在的生活困擾。手機支付失敗、打車軟件失靈、外賣平臺無法下單,連ATM機都可能因網絡問題“罷工”。
有人形容,在一夜之間,自己回到了“沒有網絡的舊時代”。
二、停網成“新常態”
在靠近烏克蘭邊境的沃羅涅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居民說,7月初家里Wi-Fi和手機信號同時中斷,整整一天只能靠單位網絡“續命”。
而在薩馬拉,居民娜塔莉亞說,手機網絡會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中斷,家里的Wi-Fi也常常在晚上11點左右變得極其緩慢,幾小時后才恢復。
即使是遠離戰區的西伯利亞城市鄂木斯克,情況也沒好到哪兒去。一位商人維克多·什庫連科表示,他的辦公室曾整整一周沒有手機網絡。一些依賴手機網絡的小型零售店也受到了影響,雖然不至于完全癱瘓,但也帶來了不便。
相比之下,大城市的居民似乎更加適應。下諾夫哥羅德市的一位白領格里戈里·赫羅莫夫說,斷網對他影響不大,因為他在家或辦公室都有Wi-Fi。
在農村和小城鎮,斷網的后果更加嚴重。俄羅斯媒體報道稱,一些地區的藥房因無法聯網,無法正常登記處方藥信息,這種局面可能會持續數周。
靠近烏克蘭的別爾哥羅德地區,一位社交媒體用戶在州長格拉德科夫的頁面上留言抱怨,由于沒有網絡和報警系統,村民只能靠敲鐵軌來提醒鄰居注意襲擊。對此,地方當局承諾會改善網絡連接。
數字權利組織“Access Now”的專家阿納斯塔西亞·日爾蒙特警告,這種以“安全”為名的斷網措施,可能造成社會問題。
“這不該是現代社會的該出現的情況。”她感嘆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