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丘陵間的稻田泛著粼粼波光。重慶人文科技學院“一‘科’青‘蔥’,‘合’力助‘農’”實踐團的成員們,正頂著烈日在恒合鄉玉都片區箱子村的田埂上忙碌。他們身后,一臺自主研發的農業機械正沿著田壟精準作業,履帶碾過之處,翻起的泥土散發著清新的氣息——這是實踐團“科技下鄉”的生動注腳。
(圖為演示前調試準備 周江供圖)
“這鐵家伙真能頂事!”59歲的村民張茂才蹲在田邊,看著農機在狹窄的梯田里自如轉彎,忍不住伸手觸摸機器的金屬外殼。這臺農機專為丘陵地形設計,機身寬度僅1.2米,轉彎半徑比傳統微耕機小60%,在箱子村最窄僅80公分的田埂間也能靈活穿梭。演示現場,農機依次完成翻土、碎土、平整三道工序,原本凹凸不平的地塊在半小時內變得整齊劃一,效率是人工耕作的8倍以上。“以前雇人翻一畝地要120元,這機器一天能翻10畝,油耗才8升,劃算!”張茂才算起了經濟賬。
(圖為村民觀看運作流程 易貞寧供圖)
推廣農機,更要讓村民“用得會、修得好”。實踐團成員帶來的《簡易農機維修手冊》被村民們爭相翻閱。手冊采用全彩印刷,將發動機保養、傳動系統檢查等12項基礎操作拆解為“步驟圖+方言解說”:“濾芯臟了像擤鼻涕,換個新的就通氣”“刀片鈍了別將就,磨得像菜刀才好用”。村民李紅梅翻到“履帶打滑處理”頁,指著示意圖說:“上次我家農機陷在泥里,按這方法墊了塊木板就出來了,比打電話等維修師傅快多了。”
(圖為村民學習維修農機方法 陳永豪供圖)
為了讓科技真正扎根,團隊成員與村民展開深度交流。他們跟著農戶下田勞作,用測土儀分析土壤成分,記錄下“沙質土保水差”“坡地播種深淺不均”等實際問題;在村頭院壩開座談會,收集到“希望農機能種油菜”“想加裝施肥功能”等23條建議。針對這些需求,團隊計劃下月重返村子,對農機進行本地化改造:加裝有機肥撒播裝置,適配當地“玉米—油菜輪作”模式;優化智能控制系統,讓農機能根據土壤濕度自動調整耕作深度。
(圖為團隊成員演示 彭俊博供圖)
“不只是送機器,更是搭橋梁。”實踐團負責人說。除了農機推廣,他們還幫村里對接了農產品電商平臺,計劃結合農機耕作的標準化生產,打造“恒合生態米”品牌。夕陽西下時,實踐團成員與村民們在田埂上合影,農機的金屬機身在余暉中閃著光,仿佛在訴說著科技與鄉土碰撞出的希望。
這場“青春助農”行動,既是高校科研成果的落地實踐,更是青年學子與鄉村的雙向奔赴。當農機的轟鳴聲在丘陵間回響,當維修手冊在農戶手中傳遞,科技賦能農業的種子,已在這片土地上悄然發芽。
(圖為團隊成員和村民合影 胡洋舟供圖)
通訊員:周江 陳永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