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晨霧還未散盡,重慶人文科技學院“三下鄉”實踐團的成員們已踩著露水走進箱子村。他們背著工具包,帶著米油等生活用品,開始了為期五天的“青春服務”行動——從排查自來水管道到陪伴空巢老人,從安全宣講到民生調研,用腳步丈量鄉村需求,用行動傳遞青年溫度。
“大爺,您家水龍頭早上出的水清不清?”實踐團成員分成三組,挨家挨戶開展自來水供應調查。在村民王祖芬家,成員們擰開廚房水龍頭,接水觀察是否有沉淀;用壓力表測量水壓,記錄早晚用水高峰時的水流變化;仔細檢查入戶水管的老化程度,在手繪的供水分布圖上標注“此處管道銹蝕”“三樓水壓不足”等問題。“雨天偶爾水會變黃,放幾分鐘就清了。”王祖芬的話被成員們認真記在筆記本上,“我們會把這些情況反饋給鄉水利站,爭取盡快解決。”
(圖為團隊成員和村支書調查水質情況 周江供圖)
空巢老人是實踐團的重點關懷對象。78歲的譚婆婆獨居在半山腰的老屋,實踐團成員每周三次上門:幫她打掃積灰的窗臺,更換接觸不良的燈泡,陪她到村口的衛生院取藥。“孩子在外打工,一年回不來一次,你們來了家里才熱鬧。”譚婆婆拉著成員的手,指著墻上的全家福說。實踐團還為村里28位空巢老人建立了“健康檔案”,記錄他們的用藥情況、過敏史和子女聯系方式,計劃聯合鄉衛生院開展每月一次的上門體檢。
(圖為團隊成員與村民交流心聲 陳永豪供圖)
安全意識宣講在村頭的空地上熱鬧展開。實踐團成員用土家方言講解防火知識:“柴火要堆在屋外,離灶臺遠一點”“煤爐燒火要開窗,不然要‘醉人’”;演示滅火器使用時,特意選了村里最常見的干粉型,手把手教老人“拔銷子、對火苗、壓把手”。發放的防火手冊上,“出門前關電閘”“睡前檢查煤氣罐”等提醒被用紅筆標出,配上卡通插圖,連不識字的老人也能看懂。
(圖為團隊成員對老人進行防火宣講 胡洋舟供圖)
走訪中,實踐團成員還與村民拉起家常,收集到“希望修條便民路”“想建個文化活動站”等17條民生訴求。團隊負責人表示,將把調研數據整理成報告,提交給當地政府和村委會,并計劃與箱子村建立長期幫扶關系:秋季組織大學生支教隊來村輔導孩子功課,冬季聯合企業捐贈過冬物資。
(圖為團隊成員關愛老人 彭俊博供圖)
當實踐團離開時,譚婆婆拄著拐杖送出門,手里攥著成員們留下的聯系卡:“上面有你們電話,我想你們了就打過去。”村口的老槐樹下,村民們揮著手道別,陽光透過樹葉灑在年輕人的背影上,仿佛為鄉村的未來鍍上了一層溫暖的光暈。這場青春服務,不僅為箱子村帶來了實際幫助,更播下了希望的種子——當青年與鄉村相遇,便能碰撞出改變的力量。
(圖為團隊成員與村干部合影 易貞寧供圖)
通訊員:周江 陳永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