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述所有內容均有可靠信息來源,詳述在文章末尾
“這里面積超過整個上海的總面積!”
在我國南海深處,存在一個龐大的水下環礁,其下方蘊藏的資源與戰略位置,曾引發國際各方的激烈爭奪,被視為一塊極具價值的“戰略高地”!
那么,我們又是如何實現對該環礁的全面掌控的呢?
這一轉折點要從2012年說起。
一片必爭的棋眼
2012年,幾艘中國漁船在黃巖島附近避風并進行捕撈作業,這原本是漁民的日常行為,但菲律賓軍艦突然出現,聲稱中國漁民非法作業,并試圖強行扣押船只。
此事件迅速引發緊張局勢,面對這一突發狀況,中國海監船與漁政船迅速抵達現場,與菲律賓軍艦形成對峙。
這場對峙不僅鞏固了黃巖島的實際控制權,也為后續掌握中沙大環礁等關鍵區域奠定了基礎,徹底重塑了南海的戰略防御格局。
很多人疑惑,為什么一個淹沒在水下的礁盤會引發如此多的爭奪?
因為其下方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周邊更是漁業資源富集之地,地理位置更是連接東西方的海上咽喉,堪稱一座天然的不沉航母。
這種戰略要地自然成為各方勢力爭奪的焦點,暗流涌動從未停止。
想要掌握這把“鑰匙”,光靠歷史依據是不夠的,必須依靠實力,而這一切的轉折,正是從那次看似偶然的對峙開始。
在自家門口被欺負,這種屈辱誰能忍受?中國的海監船與漁政船迅速趕赴現場,與菲律賓軍艦正面交鋒。
與此同時,外交層面的博弈也同步展開,這場僵持持續數月,雙方互不退讓。
關鍵時刻,美國介入局勢,其外交官向菲律賓傳達消息稱中美已達成協議,雙方艦隊將同時撤離,菲律賓信以為真,隨即撤回艦船。
然而美軍并未行動,中國艦隊則抓住這一難得的時機,迅速填補了菲律賓撤離后留下的空白。
待菲律賓反應過來時,黃巖島的實際控制權已牢牢掌握在中國手中,此舉堪稱妙棋。
它不僅成功奪取了黃巖島,更像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張,為后續中沙大環礁等區域的收復鋪平了道路,徹底改寫了南海的戰略格局。
主權問題解決后首要任務
棋局穩定之后,才能揭開海底的神秘面紗,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豐富的海洋資源。
這片海域水深適中、鹽度適宜、光照充足,簡直就是海洋生物的樂園,水下景象堪比澳大利亞大堡礁,五彩斑斕的珊瑚群落令人目不暇接。
這里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南方漁民的“海洋寶庫”,金槍魚、旗魚等高端魚類成群結隊,每當捕撈季到來,漁船絡繹不絕,熱鬧非凡。
如今,更先進的做法是建立海底牧場,通過科學方式養殖,讓這片海域的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
如果你以為這就是全部,那就低估了這片區域的價值,真正的寶藏還埋藏在更深的海底。
初步勘探結果顯示,環礁周邊的盆地至少蘊藏著五億噸石油,天然氣儲量更是驚人。
這相當于在南海三大油氣區之外,又為我們開辟了一塊專屬資源區,如果說石油天然氣是常規資源,那么深海中還藏著一些更令人驚嘆的寶藏。
例如一種名為“錳結核”的礦物,它們表面粗糙、顏色深黑,看起來像被遺棄在海底的臺球,又像是煉丹爐留下的殘渣。
別看它們其貌不揚,內部卻富含鈷、鎳、稀土等三十余種金屬元素,這些正是芯片、電池、高端武器制造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在陸地上極為稀缺且價格昂貴。
更神奇的是,海底還存在“冰”與“火”共存的奇觀:一邊是“海底熱泉”,如同地球未關閉的排氣閥,不斷噴涌出溫度高達四百攝氏度的熱液。
由于巨大的水壓,這些高溫液體不會沸騰,里面富含硫化物礦產;另一邊則是海底冷泉,緩緩滲出溫度僅有兩三攝氏度的液體,富含天然氣與硫化氫,形成了被稱為“可燃冰”的特殊資源。
可燃冰被視為未來能源危機的重要解決方案之一,而那些能在熱泉中生存的極端微生物,具有耐高溫、耐高壓甚至無需氧氣的特性,令研究生命起源的科學家們激動不已。
意外收獲:時間封存的“快遞”
比黃金與石油更珍貴的,是那些被時間封存的“快遞”,大自然的饋贈固然豐厚,但在海洋深處,還沉睡著另一種人類文明的遺產。
它們是被時光封存的“時間膠囊”,是一份份遲到了數百甚至上千年的“時空快遞”。
1987年,一艘宋代沉船“南海一號”意外被發現,為了完整打撈出這艘古船,我們整整用了二十年。
直到2023年,船上的十八萬件文物才基本清理完畢,德化窯的白瓷、景德鎮的青花瓷、龍泉窯的秘色瓷琳瑯滿目,仿佛一個宋代的“超級貨輪”。
它的價值無法用金錢衡量,它讓一段塵封的航海史、貿易史、造船史重現于世。
遺憾的是,并非所有“快遞”都能順利簽收,1998年一家德國公司在印尼海域打撈起一艘唐代沉船。
船上六萬七千多件中國瓷器精美絕倫,其中一只長沙窯瓷碗上還刻有唐代年號。
那是一艘移動的中國古代陶瓷博物館,船是中國的,貨是中國的,每一件都帶有“中國制造”的印記。
但因為打撈地點不在我國海域,這些承載中華文明記憶的瑰寶最終流失海外。
當我們盤點中沙大環礁的五億噸石油、成片的富鈷結殼,以及年產量達千萬噸的漁業潛力時,一個更值得思考的問題浮現出來。
這片承載國家戰略資源的藍色國土,如何在開發與保護之間取得平衡?
結語
如今我們無法回避的是周邊海域的暗流涌動,我們該如何以更加智慧的方式穩固“主權碑”。
又該如何將這片水下環礁發展為重要的國際合作平臺?
答案或許藏在每一位中國人的態度中,那么大家認為這片海域的未來應走向何方?
參考資料:齊魯壹點《船舷距箱壁僅20公分!水下敦煌“南海一號”打撈時有多驚險?》中科院物理所《深海“炊煙”:海底熱液口的秘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