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便宜的,高品質的疫苗。”
這是北京科興的初心。可誰能想到,曾經雄心勃勃的疫苗巨頭,竟然在短短幾年后,準備通過一次超高比例的分紅來跑路?
7月7日,科興公布了一個讓人瞠目結舌的消息:分紅金額竟然是股價的8.5倍!這還不是最后一次,未來兩次分紅總額可能高達550億元。
這聽起來不就是要把自己吃空嗎?科興,真的還打算做疫苗,還是準備關門大吉?
創業初心
2001年,當潘愛華和尹衛東握手創立北京科興時,他們的想法很簡單——做出便宜又好用的疫苗,推動中國疫苗產業發展。
潘愛華作為北大未名生物董事長出資76%,尹衛東這位疫苗專家則以技術入股24%。兩人的分工很明確:潘愛華負責資本運作,尹衛東專攻技術研發。
這個組合在初期確實很成功。2003年,他們在安提瓜和巴布達注冊了科興控股,隨后在美國OTCBB掛牌上市。2009年,科興生物更是成功登陸納斯達克,股價一路看漲。
那時候的尹衛東還很感激潘愛華,畢竟是潘愛華幫他從唐山來到北京,讓他能夠充分施展疫苗研發的抱負。
但好景不長,隨著公司規模越來越大,兩人對公司未來發展的分歧也越來越明顯。
2016年,圍繞私有化計劃,這對創業伙伴徹底分道揚鑣。尹衛東希望維持現有管理團隊,聯合賽富基金來增加話語權;而潘愛華則想更換管理層,引入了強新資本和未名醫藥作為盟友。
這場分歧不僅僅是商業理念的沖突,更像是兩個人對公司控制權的爭奪。從此以后,科興生物就被拖入了長達7年的內斗漩渦,再也沒能自拔。
內斗升級
2018年的股東大會成了兩派斗爭的關鍵轉折點。
在這次會議上,潘愛華陣營的強新資本李嘉強成功替代了以尹衛東為首的董事會成員。面對這樣的局面,尹衛東知道必須采取更加激烈的手段來反擊。
于是,尹衛東祭出了資本市場的經典招數——"毒丸計劃"。
這個聽起來很可怕的名字其實就是一種反收購策略:給對手以外的股東大量增發新股,通過稀釋對手股權來維持自己的控制權。尹衛東開始向自己的盟友增發新股,試圖稀釋潘愛華及強新資本的股權比例。
這招確實夠狠,但也徹底激怒了潘愛華一方。既然你玩陰的,那我就來明的。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完全超出了商業爭斗的范疇,更像是一場鬧劇。
潘愛華讓人強行換門鎖、搶奪公司公章,甚至做出了最極端的舉動——切斷北京科興工廠的電源。
這次"斷電事件"的后果極其嚴重,直接造成價值1540.4萬元的疫苗報廢,北京地區的疫苗供應一度中斷。
疫苗可是關系到公共衛生安全的重要物資,這種行為已經不僅僅是商業競爭,而是在拿公眾健康開玩笑。
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2019年,由于潘愛華拒絕提供公司財務報告,納斯達克交易所認為科興生物出現了"治理失效",于是強制科興生物停牌。就這樣,股價永遠定格在了6.47美元,所有股東的錢都被死死套牢。
停牌對一家上市公司意味著什么?這相當于宣判了公司的"死刑"——股票無法交易,融資渠道被切斷,公司的市場價值無法體現。兩個創始人的內斗已經到了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地步,但他們似乎都不愿意妥協。
與此同時,法律戰也在多個國家同時展開。潘愛華方先后向安提瓜和巴布達法院、英國樞密院提起上訴,質疑尹衛東主導的董事會合法性。
雖然在多輪法律較量中,最終都是尹衛東陣營獲勝,但這種持續的法律糾紛進一步消耗了公司的資源和精力。
疫情轉機
就在科興生物在內斗中苦苦掙扎、前途未卜時,命運給了它一個誰都沒想到的轉機。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后,全球對疫苗的需求急劇增長。科興生物旗下的科興中維抓住這個機會,成功研發出了克爾來福新冠疫苗。
這款疫苗的成功讓科興生物在2021年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商業成功。公司當年凈利潤達到84.67億美元,這相當于科興從2015年到2020年5年間所有利潤的35倍以上。
到2024年,科興生物賬面上的現金儲備約103億美元,可以說是真正實現了"躺著賺錢"。但由于股票長期停牌,所有股東都無法享受到這波疫苗概念股的暴漲紅利。
2021年,全球疫苗概念股普遍暴漲,輝瑞、Moderna等公司的股價都創下歷史新高,投資者賺得盆滿缽滿。而科興的股東們只能眼睜睜看著賬面財富增長,卻無法變現一分錢。這就像是守著金山卻餓肚子,想想都覺得憋屈。
隨著疫情逐漸消退,全球對新冠疫苗的需求開始下降,科興生物的業績也不可避免地開始回落。
2023年,公司凈虧損達到1億美元,曾經的搖錢樹克爾來福疫苗也不得不停產。2024年,公司的研發投入同比下降4.7%至1.45億元,這對一家以研發為核心競爭力的疫苗公司來說簡直是致命的。
在業績下滑的同時,科興生物在其他疫苗領域也開始失去競爭力。由于7年內斗導致的資源流失,公司在甲肝疫苗和流感疫苗等傳統優勢項目上已經無法維持之前的市場份額。
更嚴重的是,公司沒有及時布局mRNA技術以及非洲、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大量市場份額被輝瑞等國際疫苗巨頭搶占。
而在這個公司發展的關鍵時刻,兩位創始人依然深陷內斗,根本沒有精力關注公司的實際經營和戰略布局。
2024年,潘愛華因挪用資金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3年,這場長達7年的內斗似乎終于要有一個結果了。
資本清算
潘愛華入獄后,尹衛東本以為可以重新掌控公司,但他還是太天真了。
2025年1月,英國高等法院裁定尹衛東2018年實施的"毒丸計劃"無效,科興生物的控制權最終落入強新資本手中。
緊接著就是今年7月讓所有人震驚的分紅計劃。科興生物宣布要進行三次分紅,總金額約合550億元人民幣,占公司現金儲備的73%。第一次分紅每股55美元,而停牌時的股價僅為6.47美元,這個分紅比例達到了驚人的8.5倍。
這個分紅計劃看起來很慷慨,但背后的邏輯其實很簡單:強新資本通過高額分紅來拉攏股東支持,鞏固自己的董事會控制權;同時通過掏空公司現金,讓尹衛東陣營即使未來重新奪權也只能接管一個空殼。
尹衛東陣營當然不會坐以待斃,尚珹資本和維梧資本向香港法院申請禁止令,試圖阻止分紅,但6月27日申請被駁回。7月7日,首筆55美元/股的分紅如期支付。
如果三次分紅全部執行完畢,科興生物賬面上就只剩約20億美元。這點錢對于一家疫苗公司來說根本不夠維持正常的研發和運營,更別說推進百白破、狂犬疫苗等在研項目了。
這場內斗的最終結果就是,一個曾經的"疫苗之王"徹底淪為華爾街資本博弈的犧牲品。
創始人雙雙落敗,公司面臨空殼化,而那個"做便宜的、高品質的疫苗"的初心早已不知所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