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特朗普接連對中國作出重大讓步后,有點慌的印度趕忙向中國“投誠示好”。
一位新德里的政策界人士更是直言:印度過去5年的對抗都是假的,是演戲給美國看的。
但這場所謂的“戲”,真的需要付出士兵的生命和數百億盧比的實際投入嗎?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近日,關于“印度對中國投誠,過去五年中印邊界摩擦只是演戲給美國看”的說法在網絡上熱度不減。
這一觀點的流行,與當前國際形勢變動以及近期印度高層訪華事件直接相關。
隨著特朗普對華態度的轉變,印度政壇也出現了一些不同以往的表態,有觀點聲稱印度此前的對華對抗不過是策略,目的是影響美國的對華政策。
這類論調一時間引發了外界對中印關系重新評估的熱潮,從大的國際背景看,過去五年里,中印關系面臨了復雜的多面現實。
此前,印度通過加入美國主導的“印太戰略”,在南亞區域安全、美印防務合作、經濟規則等方面與美方互動頻繁,借助外力對抗中國的跡象相當突出。
然而,隨著美國政策風向有所轉變后,這種合作發生了變化。
特朗普政府對印度的友好日漸減弱,尤其是在關稅、能源進口以及軍事協作等方面,印度逐漸發現自己在美國的優先級下降。
最明顯的變化是,美國對印度出口商品加征高額關稅,并對其從俄羅斯購買原油的政策展開打壓,印度因此面臨經濟和戰略上的雙重壓力。
與此同時,中國在區域和全球布局上的影響力依然強勁,印度在對外政策上不斷尋找平衡點,既不愿淪為美國完全的棋子,也不愿喪失作為地區大國的自主性。
如果具體到中印之間的話,邊界問題無疑是導致近年兩國關系持續緊張的焦點。
加勒萬河谷事件、拉達克地區的對峙,包括大規模的軍力部署和實際性邊境建設,都給雙方帶來極大的人員、物資和財政成本。
印度甚至還在國防預算中大幅追加邊境投入,不斷擴展道路、隧道和機場,為邊境區域持續輸送資源。
由此可以看出,這絕對不是一場低成本的作秀,畢竟演戲,需要這么真刀真槍嗎?需要這么不計成本嗎?
在2020年以來的系列摩擦中,印度和中國軍隊都曾有人員傷亡,印度國內也有士兵家屬公開悼念相關事件,事發時兩國境內關注度極高。
若按照“演戲給美國看”的邏輯,耗費如此高昂的代價并不符合外交博弈的常規選擇。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不是演戲,印度為何突然放軟了身段?
為何突然服軟了?
從經濟層面來看,印度對中國有著相當的依賴,尤其是在稀土、高端制造設備、零部件等領域。
中國加強稀土管控之后,印度汽車產業立即受到波及,多數車企短期內難以為繼,而印度雖然擁有全球第三的儲量,但技術加工和產業體系遠未完全建立。
面對中國出口限制,印度產業升級短期內難以實現突破,導致不少企業只能消極等待外部變化。
加之美國對印度商品提高關稅,這直接削弱了印度對美國市場的出口能力。
所以印度才會一邊在多邊論壇和世貿組織反復申訴,一邊嘗試通過與中國緩和關系以尋找替代性戰略支持。
當美國變得不可依賴時,出于生存壓力的印度,便轉而尋求與中國合作。
由此可以看出,印度外交姿態的轉變,從來不是因為“想通了”,而是因為“需要了”。
印度的“示好”,背后是一張長長的需求清單,而清單的每一項,都急需中國點頭,其中最要命的一項,便是稀土。
除了稀土外,印度還有更多有求于中國的地方,它雄心勃勃的基建計劃,需要中國的高端工程設備和技術。
它疲軟的經濟,需要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印度甚至可能還指望中國能幫它頂住來自美國的關稅壓力。
當一個國家的生存和發展,處處受制于另一個國家時,它的態度軟化,就不是什么難以理解的戰略轉向了,而是一種最現實的求生本能。
不果把印度簡單看成是美國的“棋子”或者一個純粹的“求助者”,也同樣低估了它。
印度的外交哲學里,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印度利益”,它的核心不是親美,也不是親華,而是“印度優先”,它的行為模式,更像是“兩頭下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