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家訪我們轉換焦點,器材固然重要,但很少有人像馮總這樣,有機會隨心所欲的打造多個聽音室,所以我們來聊聊空間的話題。
馮總已經打造過7、8個不同的聽音室
由于現在這個聽音室尚未全部完工,馮總說只是暫時搭配器材,并沒有達到理想狀況。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應該是金色版的美國威信Wilson Audio的X-1 Grand SLAMM Series 2音箱,馮總對它情有獨鐘,共收藏了幾對,分布在其他幾個聽音室中。Wilson Audio的產品以小型落地音箱WATT/Puppy最著名,也賣得最好,1986年推出時只有上面的書架音箱,后來才加上Puppy低音組成一套。WATT/Puppy如今已經進展到第八代(期間跳過了4),最新的50周年紀念版依然讓人怦然心動。除了WATT/Puppy外,威信在1981年推出的四件式旗艦WAMM(Wilson Audio Modular Monitor)也是經典設計,銷售十多年后才在1994年推出新的旗艦X-1 Grand SLAMM,之后第一代的MAXX在1999年推出,在家族中排行第二的位置,直到2003年Alexandria X-2推出取代了MAXX的位置。
美國威信Wilson Audio的X-1 Grand SLAMM音箱,馮總收藏了幾對
X-1 Grand SLAMM是威信最暢銷的產品之一,數量超越競爭對手8倍多。SLAMM(超線性可調模塊化監聽音箱),采用四分頻設計,靈敏度95dB,平均阻抗為8歐姆,僅在極高頻率下才會降至最低5歐姆。用小功率電子管和晶體功放搭配效果非常出色,但它也能承受500瓦的滿載功率,室內聲壓級最大超過123dB。它搭載Focal的1英寸內凹式鈦膜高音,2只6.5英寸中音與12英寸/15英寸各1只的Focal低音,頻率響應19Hz-22kHz,規格非常優異。威信所有旗艦音箱都強調“群延遲”(Group Delay)概念,也就是讓音箱所有單元得到最佳的時間相位精準匹配。威信說讓所有單元的時間相位精準極為重要,即使是各單元間僅有1/4英寸的前后誤差,也會讓聆聽者輕易聽出毛噪、鈴振與動態壓縮等弊病,嚴重者甚至連音色都會受到扭曲。X-1 Grand SLAMM與后來的Alexandria X-2采用“非球面群延遲”設計,能同時作投射角度與單元前后位置的微調,以得到最精準完美的時間相位調整。
最上面是瑞士天琴Orpheus的CD機,最下面是德國八度Octave的電子管前級
已經過世的威信創辦人David Wilson曾說,因為亞洲代理商反應,說WAMM的體積太大,而WATT+Puppy體積又太小,所以請威信設計一款介乎于兩者之間,而調整起來又比較容易的產品,最后誕生了X-1。威信為了設計X-1,下了很多功夫去做材料的研究,比如能量在材料里衰減的時候,聲音的相位會發生什么變化。有些材料,能量消失得很快,可是在消失的過程中,相位會旋轉。這種現象所加諸于音箱的音染,可能大于另一種能量衰退沒那么快,可是在衰退的過程中,一直保持在線性狀態的材料。X-1使用的特殊板材要比普通MDF硬得多,共振頻率要比MDF高,共振延續時間則要短得多。因為太硬甚至切割時必須用到鉆石刀具。除了先進的板材,X-1還在音箱內使用了許多補強支柱,結構看起來很壯觀??傊?,這是一對好音箱,發燒友保有量不少,難怪馮總會喜舊厭新!
高手摩改過的Krell KSA-50S純甲類后級
由于這對音箱的背后頂部還有一個高音單元,投射聲音以增加空間感,所以音箱的背墻不能做太多吸音。馮總在音箱背墻先以實木條作成柵欄裝飾,每根木條下面還有避震錐頂起來控制震動,藏在木條后面是一大片上下彎曲折疊的木制擴散板??雌饋砉こ塘亢艽螅T總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他的本業就是工程營造,便利他進行復雜的木頭加工。據馮總介紹,這是他打造的第7還是第8個音響室,從最初的摸索學習,逐漸累積經驗,到現在已得心應手,能按照自己的思路找到好聲秘訣。因為重點是“玩”,馮總并沒有在別墅豪宅打造音響房,我們看到的地方位于順德老城區,以前是個補習班,打通后全部拿來玩音響,這樣的條件會羨煞許多大都市中的發燒友。
我們都知道玩音響時“房子”是最核心的成本要素,昂貴的音響系統需匹配合適環境,通過獨立空間隔絕干擾,并配置適當聲學材料(吸音板、擴散體)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偏偏空間因素不是錢就能解決的,而空間對最終音響效果的影響占比超過50%,空間第一個要素是?黃金比例尺寸,尺寸不合理,后面再好的吸音材料和聲學處理都只能是補救。黃金比例由古希臘數學家Eudxos發現,可以用希臘字母φ(發音phi)表示,代表數值為1.61803398875。在建筑和室內設計中,使用黃金比例確定房間的寬度、高度和深度,可以創造出視覺平衡感,Eudxos設計的帕特農神廟立柱設計就遵循黃金分割比例,使建筑物的外觀更為協調。使用在音響房中的黃金比例有幾個:
聽音室的風格干凈清爽,基本按黃金比例隔間
●J.E. Volkmann在1942年提出的標準,?高:寬:長= 1 : 1.60 : 2.56,寬度與高度的比值(1.60)近似黃金分割率(φ≈1.618),長度與寬度的比值(2.56÷1.60≈1.60)同樣滿足φ,形成雙重黃金分割結構。該比例能打散40-80Hz頻段的軸向駐波,顯著降低空間里的低頻駐波與梳狀濾波效應,對比1:1的正方形房間,Volkmann比例能將20Hz駐波能量降低約12dB。此外長邊(2.56)與側墻(1.6)形成多重反射路徑,增強了中高頻散射均勻性。如果房間無法達到黃金比例,低頻過剩時可在房間對角安裝柱狀低頻陷阱(直徑≥40cm),吸收63Hz以下駐波。如果房間長度不足,可將音箱內傾15°-20°并后移0.5m,補償聲像定位偏移。如果?層高受限,換用采用長7/寬5/高3的簡化比例,聲學特性也接近Volkmann標準。維也納金色大廳翻修工程?按Volkmann的黃金比例重建側墻與天花板,31.5-100Hz的低頻響應平坦度提升至±3dB,改造前是±9dB,效果很不錯。
以厚重木板構建的天花板尚未完工
●建筑聲學之父?Sabine提出的標準,??高:寬:長= 1 : 1.50 : 2.50,適合層高<2.8m地下室等高度受限的空間。?Sabine在1900年發表著名論文《混響》,提出了混響時間這一概念,并得出計算混響時間的公式。世界上第一座按照?Sabine理論進行設計的建筑物就是著名的波士頓音樂廳,混響時間精確控制在1.8秒,它被認為是世界聲音最好的音樂廳之一。這個比例能分散80-200Hz頻段駐波能量,對比1:1的正方形房間中低頻諧振峰降低約6-8dB。若長度受限,優先保證寬度比例≥1.5,避免比例接近1:1或2:1;若中頻混響過長,可在側墻安裝多孔吸聲板(厚度≥5cm),覆蓋500-2000Hz頻段。
●?現代優化比例,??高:寬:長= 1 : 1.60 : 2.33,適合層高≥3m的空間(高度3米時,寬4.8米×長7米)。寬度與高度的比值(1.60)近似黃金分割率(φ≈1.618),長度與寬度的比值(2.33÷1.60≈1.456)接近黃金分割率的平方根。由于長度較短,減少早期反射聲干擾,直達聲比例將>80%,特別適合錄音監聽、混音控制室等需要高精度聲像定位的場景。但因長度縮減可能導致63-80Hz駐波增強,可以在后墻設置?雙層亥姆霍茲共振器,空腔深度≥15cm針對63-100Hz進行吸收;墻角安裝直徑≥50cm的?復合式低頻陷阱;側墻第?一次反射點,也就是音箱與聽音位之間可安裝?寬頻吸聲板?(厚度≥10cm,覆蓋60°入射角區域);聽音區上方天花板可懸掛深度≥20cm的?云式擴散體,對2k-5kHz頻率進行擴散;后墻采用深度15cm的?7階Schroeder?擴散板,反射500-5000Hz聲音;聽音位距離后墻≥1.2m,避免邊界效應干擾。
實心磚砌的墻,墻角加上唱片柜幫助擴散
●?簡化實用比例,??長:寬:高= 7:5:3或1:1.28:1.54或1:1.4:1.26,不同比例因應不同的房型,最終目的其實都是要?破壞駐波規律?:避免長寬相等或成整數倍,防止特定頻率能量疊加。尺寸越接近黃金分割,聲波反射軌跡越混亂,越能減少諧振波峰,同時空間容積越大低頻越平滑 。
理想的聽音房間除了尺寸應按黃金分割比例,其次要隔音,使房間內外不致干擾,并使聲音擴散,還要有適當的吸聲,以免聲波往復反射激發出某些固有頻率(諧振頻率) 對聲音干擾,造成音染。但在現實生活中,用作聽音房間的聲學特性一般都不理想,所以若對聲音的質量要求很高時,除訊號源和器材外,還要對房間采取一些聲學處理。
音箱背墻的木條后另藏玄機,手工制作的擴散板
房間里聲源發出的聲音通過六個途徑傳到聆聽者的耳朵:①音箱發出的直達聲,②地板的反射聲,③天花板的反射聲,④音箱后墻的反射聲,⑤兩側墻的反射聲,⑥聆聽者背后墻壁的反射聲。只要改變聲波的任一反射條件,就會使聲音發生變化。普通房間的墻面都是相互平行的剛性墻,高度多在3米以下,通常在低頻段容易產生共振,使某頻率聲音得到異常加強,造成低音轟鳴聲,這是家庭聽音室最常見的問題。對房間的聲學處理,重點在側墻和天花板。原則上室內聲波的處理擴散應多于吸收,目的是使共振強度降低,要防止過度使用吸音材料,低頻由于波長比較長,必須體積很大的低頻陷阱才能產生效果。音箱后面的墻壁,最好不要有大片吸聲物質,通常不需作處理,磚墻或水泥墻面會使聲音飽滿,充滿活力。
港版的磁帶也收藏不少
側墻可均勻適當地設置一些吸聲和擴散物,如厚重的羊毛毯就是極好的全頻吸聲物體,薄的地毯及壁毯只對高頻有吸收作用。木制無門書柜或唱片柜是很好的聲音擴散物,用來調整低頻有不錯效果。此外,桌、椅、床墊、沙發等家具都能對聲音的傳播起調整作用,都可用作聲學處理。凸圓弧是很好的聲音擴散兼有吸聲的裝置,可以多加利用。在作吸聲處理時,墻壁的下半部比上半部更重要,可使用穿孔板及薄板等共振吸聲結構處理。薄的地毯、掛簾、壁毯等主要對高頻有吸收作用,對低頻的吸聲作用很小,常見的誤區是用了太多軟包之類的吸音材料,導致房間里的中高頻混響時間偏短,聲音缺乏色彩不夠明亮,干澀不圓潤。木質墻裙等木板可有效吸收低頻,但在安裝時要與墻壁間留有適當空隙,必要時在其間還要放置玻璃棉等吸聲材料。但切記不能把大量的夾板釘在墻上,也不要大量在房間里敷貼吸聲毯和帷簾。
隔壁是一間正在裝修中的家庭影院房
為了使聲音很好擴散,不致來回聚在一起成為有害的駐波,就要改變該頻率聲音的行進路線。RPG之類的擴散板或云式擴散體必須有足夠大的尺寸,至少要達到聲音波長的一半,否則不足以達成改變聲波行進之效果。如100Hz的中低頻擴散要求超過3.4m(半波計算也要1.7m) ,1000Hz的中頻要求超過34cm或17cm。如果不具備此條件,減少駐波有害影響最實際的方法還是移動音箱或聆聽位置。架空的木地板對低頻有吸收作用,房間較小時可以防止低頻過量;或者地板靠近音箱的反射點附近,鋪設厚重的羊毛地毯。當聲音刺耳、低頻量感不夠,顯得單薄,而音量開大又吵人時,可在兩側墻的近反射聲的反射點設置吸聲物覆蓋處理。如果發現聲音太干,應優先取掉地毯。房間角落放置玻璃纖維作成的吸聲塊或布坐墊,可作混響時間的最后調整。
想不到吧?家庭影院的號角音箱使用佛山麗磁等膽機來推動
普通商品房的隔音一般都不理想,門、窗、墻、地板和天花板都會將室外的聲音傳進來,也將室內的聲音傳出去,尤其低頻傳得更遠。門窗是隔音的薄弱環節,通常能作處理的也只有門和窗兩項,如可將窗作成雙層,即在已有的窗上再加一層,當然這時的窗要有好的密封性,這是花費最少而效果不錯的方法。對于門的隔音處理,可以采取帶空腔的中空雙層門,面板使用膠合板制作,中間鋪敷吸聲棉。墻的隔音量與它的厚度及表面處理有關,對已建好的磚墻的兩面均勻地抹上一層水泥,提高它的面密度是最有效而經濟的增大隔音量的方法。泄漏聲音的縫隙和孔洞對房間的隔音也有影響,特別對中頻部分的隔音量影響較大,必須封死。對于客廳,由于通道的關系而影響室內聲場的平衡,可在不對稱的墻面與角落加上吸聲材料,以盡可能讓兩側的反射聲均衡。
這么多低音炮組裝后一定聲勢驚人
以上都是原則性意見,實踐時必須按現狀調整,并非一成不變。嚴格來說,有效處理聽音空間的特性,其收效常比更換器材更大。如何確認自己的聽音環境符合預期?我是很反對“金耳朵”來校正空間,利用聲學測量工具和模擬軟件才是正道?;A的測量工具比如Room EQ Wizard(REW)可以做頻響、混響時間、瀑布圖(Waterfall Plot)等等。再進階一點的像EASE、CATT-Acoustic、Odeon,可以用來在建模階段模擬聲場分布,提前預判哪兒容易形成駐波、哪兒需要加擴散體,甚至模擬聆聽人數、地毯材料變化對聲音的影響。這些測量工具的核心意義,是讓你預先知道聲音大概會是什么樣子。而不是裝修全搞完了才發現低頻糊得不行、或者早期反射過多讓中高音刺激不清晰。至于混響時間RT60會因用途有所差異。家庭影院需多吸音抑制反射聲干擾,突出對白清晰度與瞬態響應,建議混響時間在0.2-0.4秒之間(以500Hz計算);Hi-Fi音樂欣賞建議混響時間為0.4-0.6秒,兼顧飽滿與細節表現。所謂RT60是指聲源停止后,聲壓衰減60dB所需時間,?混響過長(>0.6秒)?容易產生低音轟鳴、聲像定位模糊等情況;?混響過短(<0.2秒)?聲音變得干澀單薄,中頻能量衰減過快不耐聽也不好聽。
連門上都以手工安裝了凹凸擴散木塊
搞定聽音空間很復雜嗎?的確有點復雜。很難嗎?真的不容易。其他發燒友面對一個空間已經手足無措,馮總靠著一己之力,已經玩過好幾個空間,我覺得這比用甚么昂貴的器材更厲害,更值得夸耀啊!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