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信基金最近怕是把“流年不利”四個字刻在了腦門上——自家捧在手心13年的“頂流”張翼飛,帶著321億管理規模和一堆亮眼業績單,頭也不回地奔向了私募圈,留下一個正滑向谷底的攤子,這下真是雪上加霜,連遮羞布都快保不住了。
說起來,張翼飛在安信基金的地位,簡直是“一人撐起半個公司”。這位固收+領域的大佬,從2012年入職當研究員,到后來管理9只基金,硬是把安信穩健增值這類產品做成了行業標桿——
連續9年正收益,哪怕2022年股債雙殺的極端行情也沒翻車,任期最佳回報飆到82.46%。
巔峰時期,他手里的320多億規模,占了整個安信基金990億總盤子的32%,說他是公司的“財神爺”都不為過。可如今這位“財神爺”一封告別信,說要去私募“再干半個世紀”,安信基金怕是夜里都得被驚醒。
更尷尬的是,安信基金早就沒了當年的風光。想當年張翼飛管理規模沖到644億時,公司總規模也跟著摸到1364億的高點,靠著“固收+”的招牌在行業里排得上號。
可這幾年呢?混合型基金規模連跌十個季度,從860億縮水到401億,幾乎腰斬;總規模跌破千億,行業排名滑到57位,活脫脫一副“坐吃山空”的模樣。
除了張翼飛團隊撐場面,其他業務線幾乎沒什么能打的——就像一家網紅店,全靠主廚的招牌菜吸引顧客,如今主廚要跳槽,剩下的菜單翻來翻去都是些沒人記得住的家常菜。
現在公司說要讓李君和黃琬舒接手張翼飛的基金,聽起來像是“無縫銜接”——一個是共事多年的大學同學兼黃金搭檔,一個是親帶的徒弟,投資理念都相似。可投資者心里跟明鏡似的:
當年買這些基金,沖的是張翼飛“把價值投資搬進固收+”的獨創打法,是他能在10%-50%權益中樞里精準踩點的本事,不是簡單復制粘貼策略就能替代的。就像喝咖啡的人認的是某家店的獨家配方,換了調酒師,哪怕用同樣的咖啡豆,味道也可能變了。
更要命的是,張翼飛的離開,可能會引發連鎖反應。他在管的320億規模里,多少是沖著“張翼飛”三個字來的?
一旦投資者開始贖回,本就縮水的公司規模只會雪上加霜。要知道,基金行業靠的就是信任二字,當年安信基金能被“帶火”,靠的是張翼飛多年攢下的口碑;如今這位“定海神針”走了,剩下的信任基礎還能撐多久?
說到底,安信基金這些年太依賴“單明星”模式,既沒培養出第二個張翼飛,也沒搭建起能抗住風浪的體系。
現在頂流出走,才暴露了“明星依賴癥”的后遺癥——就像把雞蛋全放進一個籃子,現在籃子漏了,蛋也快碎光了。接下來,要是拿不出真本事穩住局面,怕是不光規模要跌,連在行業里的存在感都要被慢慢稀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