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時的爭吵像顆炸雷,把客廳的暖光劈得七零八落。
婆婆把保溫杯往桌上一墩,聲音發顫:“我五點就起來燉的雞湯,你非說寶寶喝了脹氣,倒了?”
林薇攥著手機,屏幕上是育兒博主的科普文:“媽,醫生說新生兒腸胃弱,油膩的湯得等四個月后才能加。”
“醫生?我帶大三個孩子,哪個不是出了月子就喝雞湯?”婆婆紅著眼眶,“現在嫌我老土了?”
丈夫夾在中間嘆氣,這話像火上澆油。林薇摔了筷子進臥室,門沒關嚴,聽見婆婆在客廳抹眼淚:“我不過是想疼孫子……”
冷戰持續了三天。林薇夜里給孩子換尿布,發現客廳燈亮著——婆婆戴著老花鏡,正對著手機學“新生兒喂養指南”,筆記本上歪歪扭扭記著“6個月內純母乳”“忌油膩”。
第二天早上,林薇端了杯熱牛奶給婆婆:“媽,昨天那湯聞著特香,等寶寶能喝了,您再燉一次?”
婆婆沒說話,轉身從廚房端出碗小米粥:“你熬夜帶娃辛苦,這個養胃。”
后來才知道,婆婆那天燉雞湯前,特意打電話問了老家當護士的侄女,只是沒好意思說“人家也建議晚點加”。
其實家里的架,大多不是對錯之爭。長輩攥著老經驗不放,或許是怕被說成“沒用了”;年輕人捧著新道理不讓,往往是怕被當成“不會過日子”。就像那碗涼掉的雞湯,熱的時候各有各的堅持,涼透了才看見,底下都是想對彼此好的心。
放低嗓門,慢半拍說話,日子里的疙瘩,往往就解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