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合鄉玉都片區的玉米地邊,一場特殊的“耕作比賽”正在進行:65歲的村民李建國揮著鋤頭奮力翻土,汗水順著臉頰滴進泥土;不遠處,重慶人文科技學院“一‘科’青‘蔥’”促進團的隊長胡洋舟操作著一臺新型農機,履帶轉動間,翻起的土塊均勻細碎。半小時后,農機已耕完半畝地,李建國的鋤頭才劃出不到10米的痕跡——這是科技與傳統的對話,也是青春力量激活鄉野的縮影。
青春農機賦新能,重人科實踐團激活鄉野助振興
這臺新型農機凝聚著團隊數月的心血。針對丘陵山區“地塊小、坡度大”的特點,他們將機身壓縮至1.1米寬,履帶加寬至30公分,確保在狹窄田埂和坡地都能穩行;智能控制系統可精準調節播種深度,玉米種播深5公分,大豆播深3公分,避免了人工播種“深淺不一”的問題。“傳統機械在咱這‘雞窩地’里轉不開,這小家伙轉彎比我家黃牛還靈活!”李建國摸著農機的金屬外殼,眼里滿是好奇。
促進團的成員們深知,光有機器不夠,還得讓村民“敢用、會用”。他們在村頭擺起“農機課堂”,用模型演示履帶傳動原理:“就像人穿防滑鞋,履帶的花紋是為了抓牢土地”;現場模擬故障維修,教村民如何更換刀片、疏通油路。“這機器壞了咋辦?”有人問。胡洋舟指著發放的《維護手冊》說:“手冊上的圖比說明書清楚,換零件就像拼積木,實在不行打這個電話,我們24小時在線答疑。”
(圖為團隊成員與村民討論 唐梵洋供圖)
為了讓科技真正扎根,團隊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他們跟著農戶種玉米,記錄下“坡地追肥難”“雨天收割易倒伏”等痛點;和合作社座談,梳理出“希望農機能收紅薯”“想實現壟作栽培”等需求。據此,團隊計劃為農機加裝紅薯收獲模塊,并設計“起壟覆膜一體機”,適配當地“玉米—紅薯套種”模式。“我們不是來送機器的,是來和土地交朋友的。”胡洋舟說。
(圖為團隊成員嘗試傳統農具 彭俊博供圖)
后續規劃更讓村民們期待:促進團將聯合村委建“農機服務站”,每月派技術人員下鄉;開展“科技新農人”培訓,讓年輕人掌握智能操作;甚至計劃用農機作業數據,幫村里申請“綠色食品認證”。夕陽西下時,農機的轟鳴聲與村民的笑聲在山谷里回蕩,田壟上留下的整齊軌跡,恰似鄉野振興的新路徑。
(團隊機器與丘陵山區高標準農田標識合照 胡洋舟供圖)
這場“青春+科技”的助農行動,讓丘陵山區的土地看到了新希望。當智能農機的履帶碾過沉睡的耕地,當年輕的身影與鄉土的氣息交融,鄉村振興的種子,正在科技的澆灌下破土而出。
(圖為團隊成員與村民合照 易貞寧供圖)
通訊員 陳永豪 周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