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60歲以上的老云南人而言,雖說現在住上了高樓,用上了電器,可很多人總會在茶余、飯后,甚或在小區(qū)花園散步時,不經意間聊起那些漸漸“消失”的壇壇、罐罐。
大約在五十多年前,菌鄉(xiāng)易門的街道兩旁,還多是土木結構的房舍,當野生菌從周邊或附近的山野間冒出來時,很多的孩子們便會和稍大一些的孩子們一起,提著小竹籃,滿山遍野的去拾菌。隨后,很多人家,便會在自家居住的房屋前后,鋪上草席,將從山上拾來的野生菌和蔬菜市場買來的紅辣椒、青辣椒放在草席上曬,一直曬到干透時放到預先準備好的壇壇罐罐里。
那時侯的家庭收入普遍都低,又是計劃經濟時代,買菜要找蔬菜公司,買肉要肉票,故而在菌鄉(xiāng)易門,以野生菌鲊為主的咸菜也就成為了普通家庭所必備。由于自家腌制的野生菌都是自己家人從附近山上拾來,所以基本上沒有什么成本,干凈又好吃,故而當時在易門城鎮(zhèn),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很多的腌制野生菌和咸菜的壇壇罐罐。
那時節(jié),易門人除了腌制野生菌,還會腌制鹵腐,用自家的豆腐、再去買點燒酒、加上辣椒粉和在草席上曬干豆腐,塞到壇子里,過上一段時間,用筷子揀出來一塊,那濃濃的香味,還真的比肉還感覺更有滋有味一些。記得50多年前,老父親還在“五.七”干校接受勞動改造,可一旦有時間,他都會抽空把家里的壇壇罐罐用井水洗得干干凈凈,再把切好、曬干的野生菌與辣椒面不停的用手混合在一起,然后用手在罐內壓得嚴嚴實實,幾乎沒有一絲絲空隙。
說句大實話,當時我家有多少缸、多少罐,恐怕老母親都記不住,反正泡辣椒有壇、腌野生菌有罐、而且,幾乎每種野生菌都有一罐,我那時放下書包,就把家中的壇壇罐罐搬到外面太陽下哂。這樣說吧,這些盛有各種野生菌的壇壇、罐罐都也成為當年菌鄉(xiāng)易門普通人生活的一部分了。
文圖:張耀輝
編輯:陳希
編審:陳清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