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醺人生 有酒有故事
請您關注酩閱
一杯濃香酒,千年匠人心。
一杯醇厚的濃香型白酒,背后是傳承千年的釀造智慧。從糧食的選擇到最后的灌裝,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與自然發酵的奧秘。
1. 選糧:好酒始于好原料
濃香型白酒通常采用高粱、大米、糯米、小麥和玉米等主要材料。其中,高粱是核心,賦予酒體骨架;大米增加甜潤感;糯米提升綿柔度;小麥帶來香氣;玉米則調和口感。糧食需碾碎至4-6瓣,既保證淀粉充分釋放,又避免過細影響發酵。
2. 潤糧:喚醒糧食的生命力
碾碎的糧食需經過清洗和浸泡,去除雜質并吸收水分。水溫控制很關鍵:夏季用60℃左右的水,冬季則需80℃左右,浸泡8-12小時,讓糧食充分吸水膨脹,為后續蒸煮和發酵做好準備。
3. 蒸煮:讓淀粉“脫胎換骨”
潤好的糧食放入甑鍋蒸煮90分鐘,使其完全糊化。蒸熟的標準是“熟而不黏,內無生心”,淀粉結構被徹底破壞,便于后續微生物分解糖化。蒸煮時散發的糧食香,正是美酒最初的芬芳。
4. 攤晾:降溫的藝術
蒸熟的糧食需迅速攤開降溫,避免雜菌滋生。傳統工藝中,工人用木锨翻動糧食,使其均勻冷卻至28-32℃,這是最適合微生物發酵的溫度。
5. 拌曲:微生物的“引路人”
攤晾后的糧食加入大曲(一種由小麥、豌豆等制成的發酵劑),曲中的霉菌、酵母菌和細菌將淀粉轉化為糖,再進一步發酵成酒精和風味物質。曲的用量、品質直接影響酒的風格,因此這一步至關重要。
6. 入窖發酵:時間的魔法
拌曲后的糧食被送入泥窖,開始長達60-80天的發酵。濃香型白酒的獨特風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窖泥中的微生物群落,尤其是己酸菌,它能產生濃香型白酒的標志性成分——己酸乙酯。發酵過程中,溫度先緩慢上升,再逐漸回落,整個過程如同生命的呼吸。
7. 蒸餾:提取酒之精華
發酵完成的酒醅送入甑桶蒸餾,酒精和香氣成分隨蒸汽上升,經冷凝后形成原酒。蒸餾時,工人會根據“酒花”(氣泡)的大小和持久度,判斷酒的度數,并分段摘取。
8. 摘酒:匠人的經驗判斷
經驗豐富的釀酒師通過觀察酒花形態、聞香、嘗味,精準把控不同餾分的品質,確保酒體風格統一。
9. 封壇窖藏:時光的沉淀
新酒口感辛辣,需在陶壇中陳釀至少3年。陶壇的微孔結構讓酒體與空氣緩慢交換,促使有害物質揮發,同時發生酯化反應,使酒體更加醇厚柔和。
10. 勾調:平衡的藝術
不同年份、不同輪次的基酒按比例調配,并加入少量老酒調味,使酒體層次豐富、口感協調。勾調師如同交響樂指揮,讓各種風味和諧統一。
11. 老熟(陳釀):讓酒“醒”過來
勾調后的酒仍需靜置數月,讓不同成分充分融合,口感更圓潤。
12. 灌裝:最后的儀式
經過精密過濾、質檢合格后,酒液被灌裝入瓶,貼上標簽,最終走向市場,成為消費者杯中的佳釀。
濃香型白酒的釀造,是微生物、時間與人類智慧的共同杰作。從選糧到灌裝,12道工序環環相扣,缺一不可。正是這種對傳統的堅守與科學的探索,才讓每一滴酒都飽含歲月的芬芳。
下次舉杯時,不妨細細品味,感受這穿越千年的釀造傳奇。
PREVIOUS CHARACTERS
酩人 · 往期人物
微醺人生,有酒有故事
酩閱與志趣者同行,投稿、約稿、交流請聯系:
me@sungoo-sz.com(小酩同學)
部分圖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酩閱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出處
進酩閱酒友交流群加微信:xi91020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