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日本政府和日本網絡右翼破防跳腳的樣子,我就知道,這次我們被判刑的日本間諜,真是判對了。
這兩天日本各大主流媒體上有條涉華新聞傳得特別火。7月16日上午,北京法院開庭審理了一樁外國間諜案,被告是日本大型制藥公司安斯泰來的一名60多歲的日本男性員工。此人系安斯泰來的派華人員,2023年3月,因為涉嫌從事間諜活動,該名日本男子在京被我安全部門依法逮捕,后被起訴。
?——【·制藥公司高管當庭認罪·】——?
這場看似普通的經濟犯罪案件,卻讓日本駐華大使金杉憲治全程旁聽,庭審結束后更是罕見地公開表達不滿,甚至寫起了"小作文"指責中國司法程序"不透明"。
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兩年前。2023年3月,這名日本員工在華活動時被國家安全機關依法拘留。
經過長達一年半的偵查和審查,檢察機關掌握了確鑿證據:他利用安斯泰來在中國多個核心城市設立分支機構的便利條件,長期通過加密郵件、境外服務器中轉等手段,向日本情報機構輸送我國醫藥領域的創新藥研發數據、臨床試驗方案、原材料供應鏈布局等核心機密,涉案金額超過2億元人民幣。
這些數據不僅關系到中國藥企的商業利益,更涉及國家生物安全和產業安全。
庭審過程僅持續了15分鐘,但法庭出示的證據鏈卻異常扎實。從他與日本情報人員的郵件往來,到通過第三方機構中轉數據的資金流水,再到部分機密文件的原件,每一項證據都直指其間諜行為。
就連被告本人在庭審后也表示"將與律師商議是否上訴",言語中雖有不甘,卻也默認了基本事實。
按理說,這樣一樁證據確鑿的案件,日本政府本該尊重中國司法主權。但現實卻讓人跌破眼鏡:日本外務省當天就召見中國駐日大使提出抗議,稱判決"極為遺憾",要求中方"盡早釋放人員";日本商工會議所會頭小林健更是聲稱"中方僅靠判決結果無法令人信服",威脅要影響日企在華投資信心。
?——【·日本情報活動的"中老年戰術"與"企業偽裝術"·】——?
從近年曝光的多起案件看,日本在華間諜活動呈現出兩個特點。一是"中老年戰術"。2014年以來,已知在華落網的17名日本間諜中,50歲以上者占多數。
這種選擇并非偶然——中老年人往往被認為社會警惕性較低,且在企業中容易獲得較高職位,便于接觸核心信息。比如本案中的被告,作為安斯泰來的高管,能夠合法出入中國多個生物醫藥園區,甚至參與行業研討會獲取內部消息。這種"年齡優勢"讓他們在長達兩年的時間里未被察覺。
二是"企業偽裝術"。日本情報機構深諳"商業掩護情報"的套路,安斯泰來并非孤例。從汽車制造到電子通訊,許多在華日企都被曝出存在情報搜集行為。
這種"官民一體"的情報體系,讓日本能夠以商業合作之名,行竊取國家秘密之實。
這些間諜活動往往與日本的戰略野心相勾連。就像本案中涉及的生物醫藥領域,日本近年來一直在加大對基因技術、生物制藥等前沿領域的投入,試圖通過獲取中國的研發數據縮短自身研發周期。而一旦這些數據被用于軍事用途,將對我國國家安全構成重大威脅。
?——【·中國法律的"高壓線"與日本的"雙標困境"·】——?
面對日本的無理指責,中國外交部的回應簡潔有力:"中國是法治國家,司法機關嚴格依法辦案。"這句話背后,是中國維護國家安全的堅定決心和完善的法律體系支撐。
我國2014年頒布的《反間諜法》明確將"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國家秘密、情報"列為間諜行為,最高可判處死刑。本案中,被告的行為完全符合"為境外機構非法提供國家秘密"的構成要件。
從2023年3月被拘留,到2024年8月正式起訴,再到2025年7月宣判,整個司法程序嚴格遵循法定時限,充分保障了當事人的辯護權、領事探視權等合法權益。這種"程序正義",恰恰是日本政府聲稱"缺乏透明"的謊言的最佳反駁。
反觀日本,其自身在情報活動上的"雙標"嘴臉卻暴露無遺。一方面,日本政府縱容本國企業和個人在海外從事間諜活動;另一方面,卻對中國依法懲治間諜行為橫加指責。
隨著中國在科技、經濟等領域的快速崛起,日本試圖通過非正當手段遏制中國發展的企圖愈發明顯。但正如本案所揭示的,中國已建立起嚴密的國家安全防護網,任何試圖觸碰法律紅線的行為都將付出沉重代價。
這場看似普通的間諜案審判,實則是一場沒有硝煙的國家安全保衛戰。日本政府的破防反應,恰恰證明了中國司法判決的公正與必要。在維護國家安全的問題上,中國絕不會有絲毫妥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