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iling Out
尊敬的旅行者
一封專屬于你的邀請函已送達
請查收~
點擊接受邀請函
如果你已準備就緒,那就請登上伊芙琳號 (Eveline),與研究學者安達(Edward Allen)及其背后的 Offbund 團隊,從位于奉賢浦秀村的上海游艇俱樂部舊址出發,探尋了一段關于上海帆船文化、俱樂部建筑與城市記憶的軌跡。
1934年左右,剛剛開始運營不久的上海游艇俱樂部,
往西兩公里是1932年開的西渡輪渡
穿過郊野林地,夏雨灑落浦江支流。在沉靜中踱步凝望,一磚一瓦之間,時光仿佛回流百年。在黃浦江的轉彎處,歷史曾停泊在名為“客樂浦”的地方。眼前這座建筑,因其歷史身份再添加了一份神秘感——這里是前上海游艇俱樂部的舊址,曾是20世紀初外籍社群水上生活的核心舞臺。這座據說由蔣姓地主開發、后被英國人凱利租賃改造的游艇會舊址,歷經國有化與封存,如今準備以博物館的姿態再次進入城市敘事的核心。安達,來自復旦大學文博系的青年學者,正在入口處微笑著迎接我們。
自20世紀30年代起,“客樂浦”便以清晰利落的現代主義面貌存在,青磚與紅磚交錯的立面像是它的傷痕與年輪。1869年成立的上海游艇俱樂部(Shanghai Yacht Club,下文簡稱“SYC”)與“客樂浦”(Club的民間音譯)屬于同一個組織。最初,上海游艇俱樂部并未擁有專屬場地,只能借用位于外白渡橋的上海劃船俱樂部(Shanghai Rowing Club)的空間舉辦年度會議。多年來,他們始終試圖在黃浦江沿岸爭取一塊可以穩定運營的碼頭,卻因種種現實原因屢屢受阻。
這是目前已知唯一一張拍攝于1934年開幕時期的明泓游艇俱樂部會所照片
轉機是在1932年的臺風過后,“大上海計劃”推進奉賢西渡口的開發,同年虹口沿岸多艘帆船在風暴中損毀嚴重。在此背景下,SYC租借到一塊位于奉賢北部江畔的未開發空地。俱樂部此時資金充足,成員中不乏具有建筑學背景的人才,他們決定建成一座完整的俱樂部會所。1934年,新會所落地并正式啟用。目前研究顯示,在后來的6年里SYC常常舉辦比賽、聚會和航行活動,航海成了時髦的生活方式。到1940年以后,幾乎不再有比賽的記錄,建筑也逐漸荒廢。幾十年來,“客樂浦”一直被時間擱置在城市邊緣,從未真正向公眾敞開大門。
從20世紀初外僑的航海沙龍、前上海游艇俱樂部,到改革開放后休養院的重啟、解放初的防汛哨點,抑或成為上海電機廠的一部分、人民公社建立后的浦秀大隊副業場,這一俱樂部建筑在不同歷史階段承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
上海游艇俱樂部成員
SYC自創立起便展現出獨有的包容性。不同于同時期其他排外封閉的游艇會所,這里接納女性會員,讓女士們可以優雅地參與航海社交;會員名單中更活躍著眾多中國面孔,晚清名臣李鴻章的孫子也位列其中,彰顯出中西交融的上海包容氣質。游艇俱樂部曾經也許只屬于少數人,未來它將對公眾開放:通過文史展覽、田野、聲音、圖像、駐地實踐等方式,讓一段被塵封的港口記憶重新流動,重拾上海那片最初面向世界的水域想象。
一段浮沉的歷史
作為《The Long Road to Minghong》這本書的作者,安達在調查上海游艇俱樂部歷史的過程中找到了關于一艘曾屬于俱樂部、建于1911年的傳奇帆船伊芙琳號的信息。這艘亞洲現存最古老的帆船之一,曾在黃浦江上乘風破浪,又遠赴馬來群島。在博物館展出的一段影像中,我們得以看見她的樣子——勺形船首、斜桁帆裝。
伊芙琳號參加皇家蘭卡威國際帆船賽時的競賽場景
伊芙琳號出身誕生于1911年的上海虹口,這艘船在百余年間穿越動蕩歷史、戰爭與地緣變遷,能夠存續至今。現任船東對她的歷史研究長達十余年,跨越上海、英國、新加坡至馬來西亞的多個檔案館及私人物料,她曾在無數相簿、港口登記冊與家族回憶中反復閃回。
2010年伊芙琳號升起她引人注目的藍色風帆在雪蘭莪王儲杯帆船賽(Raja Muda Selango Regatta)
為了解開伊芙琳號的前世今生,安達一度前往吉隆坡和中國香港,見到了前幾任船主,從他們那里,不愿放過任何關于她的信息。這次旅程就像一場考古長劇。當越來越多的檔案在他面前出現,更多的疑問卻涌現了安達:從“Ethel L”到“Eveline”的變身,幾次轉手的船主,被埋在沙中的秘密,船上流傳的案件故事,水手之間的傳說,這些問題牽引著他到處去尋找答案……
一封未寄出的藍圖
1875年,一位叫做菲茨羅伊·勞埃德(Fitzroy Lloyd)的漁村少年帶著愛丁堡講堂的學識,漂洋過海,在清朝海關的“白銀帝國”里謀得月薪16英鎊的職位,成了一名有制服的帆船守望者。1911年,黃浦江畔,他在游艇俱樂部登記了一艘新船。他將它命名為“Ethel L”,取其妻子的名字?;蛟S他未曾想到,100多年后,這艘船的名字仍會在航海史研究者的案頭低語。
伊芙琳號內部構造圖
在1911–1912年版《勞氏船級社》上面記載,這艘無動力帆船由美國著名設計師約翰·奧爾登(John G. Alden)繪圖設計,由上海本地船司廣福昌(Kwang Fook Cheong)打造。
上海游艇俱樂部的懸旗要員與干事菲茨羅伊·勞埃德(前排右邊)合照
據現任船東的研究,Ethel L再次出現是在1919年。她在哈里斯兄弟(JER Harris 和 CF Harris)賬本上如被典當的銀器短暫停泊。1924年,Ethel L突然改名為Eveline。1928年,她被裝上四缸汽油發動機,脫去純粹風帆的身份,跨入機動時代。1929年,她又以“Stella T”的名義出現在英國領事館船舶登記處,登記人是船長米德爾頓(Herbert Edgar Middleton),曾在遠東貿易線上航行多年。那一年,外灘33號的旗桿下,她的綠白相間識別旗迎風招展,短暫成為黃浦江的一抹風景線。戰爭如潮,一夜漲落。1930年代末的《北華捷報》記錄了數艘倉皇逃往馬尼拉的私人游艇,卻不見伊芙琳號的蹤影。
二戰的爆發,使伊芙琳號的命運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她最終離開了上海,消失在了歷史的迷霧之中。直到多年后,在英國國家海事博物館的深層架藏中,有學者翻出一批泛黃的勞氏底圖,其中赫然夾著一份被遺忘的草圖,疑似出自奧爾登之手,標注地竟是“Shanghai, 1911”。這個跨越三大洲的航海羅曼史,終究在歷史的迷霧中拋下了最誘人的錨:那將是歷史幽光照亮的一刻,也將是伊芙琳號千帆歸航的方向——上海。
一段回家的旅程
我們至今仍不清楚伊芙琳號在二戰前是如何以及為何抵達新加坡的。傳說它從上海航行至香港,然后被裝載在一艘航空母艦的甲板上,運往新加坡,最終歸一位英國皇家海軍上將所有。1950年代新加坡港務局的記錄里,始終找不到風暴記載。
唯有1997年修復時發現的證據在默默訴說:羅盤里沉睡的南洋泥沙,1911年黃銅氣壓計上特殊的海水蝕痕,都暗示著它確實曾在某個不為人知的時刻,與珊瑚礁共眠。
1990年代,伊芙琳號因木材腐爛與索具銹蝕,進行了全面重建
1949年6月,《海峽時報》一紙皇家船廠拍賣啟事,讓這位“落難貴族”重新開啟漂泊生涯:先是謹慎的會計師威廉·科林·格雷(William Colin Gray),接著是碼頭工人唐納德·弗蘭克·哈維·辛克萊(Donald Frank Harvey Sinclair),他家族相冊中的老照片里,伊芙琳號尚未裝上后來抵御熱帶酷暑的蝴蝶窗。然后是約翰·菲利普·托馬斯·林克萊特(John Philip Thomas Linklater),一位有志環球卻因忘帶海圖而在霍斯伯格燈塔前尷尬擱淺的陸軍軍官。
1955-1956年,命運將她交到約瑟夫·羅伯特·哈多克(Joseph Robert Haddock)手中,在駛往瓜拉雪蘭莪途中,她兩度被蘇門答臘風暴襲擊,最終由警用巡邏艇拖入巴生港口,《海峽時報》連續兩天頭版報道了這場“海上吉普賽人”的奇遇。
伊芙琳號,這艘承載著世紀風霜的老船,如今正在艱難踏上歸航之路。作為一個流動空間、一艘航行中的藝術沙龍,連接不同港口,也連接人們的想象力。未來的研究工作,安達也期待能發現更多被時間遺落的碎片——一張船票、一枚徽章、一段未寫完的航海日志。
伊芙琳號的一封邀請函,來自1988年
“上海是她的家,
我們希望有一天她能回家?!?/p>
安達對我們說。
在采訪過程中我想到兩個關鍵詞:“漂泊”與“錨定”。船象征著一種移動中的自由,而港口則提供了暫時的???。在上海這座充滿遷移與變動的城市中,航行是一種流動的生活方式。游艇、航道、港口,這些意象在今天指向歷史,也是一種對歸屬的持續提問。城市的發展始終伴隨這對矛盾體的擺動,安達及其背后的Offbund團隊提供了一個觀察與思考的窗口。
從《The Long Road to Minghong》的文本書寫,前游艇俱樂部的博物館空間更新實踐,伊芙琳號游艇的檔案整理,這個故事邀請年輕人重新理解“?!薄皇沁b不可及的邊疆,也有與我們當下生活息息相關的思想資源。
“包容”,不僅是對海洋無邊浩渺的敬意,也是一種城市性格的寫照。它容納記憶,不執著于中心,而在邊緣之地野性生長在現今的SYC,是人們接近水域、觸摸城市與世界關系的一個通道。
如果說1930年代的SYC曾是一座短暫輝煌的海上舞臺,那么今天,Offbund希望伊芙琳號回歸后能成為一座新的出發點,繼續陪伴城市里的人們,向公眾介紹帆船與游艇的歷史、海事文化的多樣傳統。她也將是一個包容的藝術舞臺或餐飲創意,展出有關港口、邊界、航行與遷徙的藝術項目;接納各種聲音與語言,接納多元的生活想象。為年輕一代點亮一顆關于水域與世界的探索欲望。
這或許正是上海這座港口城市所贈予我們的最深遠遺產——一條“向?!钡哪抗?,一種在流動的世界中仍敢于重新開始的勇氣。
7月25日,我們策劃了一個航海沙龍
邀請到Offbund團隊的安達與Jyachi
與我們分享伊芙琳號的發現始末
名額有限,有意參與者
請在留言區寫下你想參與的理由
安達 (Edward Allen)
研究者。曾就讀于劍橋大學、哈佛大學東亞系。2020年9月至今就讀于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考古學專業
Jyachi Tian
Eveline伊芙琳號船東
Offbund外灘之外 文化遺產品牌化組織發起人
以上內容節選自《周末畫報》第1384期
撰文:陳采鋆
新媒體編輯:Kitty
圖片來源受訪者及伊芙琳號官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