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訊社山東淄博訊www.cnatv.com.cn(記者 張兆偉 通訊員 王雅男 報道)清晨薄霧中,數十位村民已在朱家莊村的酸棗園里忙碌開來,鋤頭翻飛間,沉睡的荒山正蛻變為“綠色銀行”。
在沂源縣朱家莊村海拔400米的山坡上,村民陳大哥小心地為一株酸棗樹苗培土。“以前這些山坡地種啥都不掙錢,年輕人全往外跑。”他擦了把汗笑道,“現在光在酸棗園務工,一個月就能增收一千多元。”
朱家莊村西的這片山地,曾面臨“年年栽樹不見樹,年年綠化年年無”的窘境。而如今,在駐村第一書記黃國華的推動下,7萬株野生酸棗樹和千畝荒山正轉化為鄉村振興的資本。
盤活資源:荒山酸棗的產業蛻變
朱家莊村三面環山,山地占比超過90%。村民長期面臨“守著薄地難增收”的困境。
2024年初,黃國華帶領村兩委啟動了一項前所未有的轉型:依托村里近7萬株野生酸棗資源,流轉千畝荒山建設酸棗示范園。通過水土保持工程,硬是在貧瘠山地中整理出200余畝可用土地。
最關鍵的突破在于盤活了管區閑置四年的3100平方米車間。這個曾因“缺乏產業支撐、管理模式陳舊”而沉睡的資產,如今被規劃為酸棗深加工基地,補齊了產業鏈的關鍵一環。
“資源變資產的關鍵在于全產業鏈思維。”黃國華在項目推進會上強調。村里摒棄了簡單出租車間的老路,轉而布局“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路徑,為酸棗產業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產業升級:千萬資本注入山鄉
今年7月,朱家莊村迎來發展轉折點 總投資2.6億元的酸棗種植加工項目正式立項。這個由黃國華多方奔走促成的項目,為山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項目采取“企業直營+農戶參與”的創新模式。杭州企業率先注資在朱家莊注冊公司,山東野山坡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隨后入駐,對300畝示范園、9萬株酸棗進行標準化管理。
閑置扶貧車間的改造同步啟動。酸棗茶深加工生產線確定投產意向,未來這里將源源不斷產出高附加值產品。產業升級直接帶動上百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人均月增收超千元。
“根本不愁賣,經銷商主動上門。”村民王大姐邊分揀酸棗芽邊說。隨著沂源縣入選國家“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酸棗產品線上銷路進一步拓寬。
生態富民:荒山變身“綠色銀行”
在朱家莊村的示范效應下,整個管區啟動三年萬畝酸棗種植計劃。這種“閑置資產盤活+跨區域招商+龍頭企業帶動”的模式,正成為沂源縣鄉村振興的樣板。
酸棗產業激活了朱家莊村的生態資源。沂源縣林地面積達148萬畝,森林覆蓋率較高,發展林下經濟具有天然優勢。
“林下套種酸棗的模式實現了 ‘一地多用、一地多收’ ,讓昔日的荒山真正變成了‘聚寶盆’。”站在示范園高處,黃國華指著連綿山坡介紹。這種生態與經濟雙贏的模式,與沂源縣推行的“林茶、林藥、林菌”立體種養理念高度契合。
隨著電網改造工程落地,朱家莊村新增配變3臺,供電能力提升至1200千伏安,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酸棗產業帶來的變化實實在在。村民王大嫂的感受代表了朱家莊人的心聲:“以前玉米芯和秸稈只能燒掉,現在成了種植基料,廢棄資源都煥發了新生。”
在黃國華的規劃藍圖里,三年后的朱家莊將建成萬畝酸棗基地,配套完整的加工產業鏈。從示范園放眼望去,連片酸棗樹苗正茁壯成長,如同這座山村的發展希望。
“讓閑置資源‘活’起來、外來資本‘留’下來、群眾腰包‘鼓’起來”黃國華寫在總結里的這句話,如今正通過一顆顆酸棗成為現實。
值班總編:保積來 責任編輯:梓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