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日,俄羅斯勞動部長科佳科夫給普京帶來了一個壞消息。
沒想到,這組數字讓俄高層直接用了"民族存亡"這樣的字眼。事情真的有這么嚴重嗎?
1090萬人的缺口到底意味著啥?俄羅斯還有招兒嗎?
作者-水
這數字,真把人嚇一跳
1090萬!這個數字一出來,連普京都皺眉了。
科佳科夫在匯報中直言不諱:到2030年,俄羅斯需要1090萬新增勞動力。這可不是開玩笑的數字。其中1010萬人,純粹是用來填補即將退休老員工的坑,剩下80萬才是真正的新增需求。
更讓人頭疼的是,表面上看俄羅斯的就業數據還挺漂亮。失業率已經降到了2.2%,這可是蘇聯解體以來的最低點。按理說,這應該是個好消息。可現實卻是:七成企業在喊缺人手。
這就像一個奇怪的悖論——找工作的人越來越少,可企業卻越來越招不到人。單是莫斯科一個城市,市長索比亞寧就預測,到2025年底勞動力缺口可能達到100萬人。
問題的根源其實很清楚:俄羅斯的人口結構出了大問題。2024年全年,俄羅斯出生人口只有122萬,死亡人口卻高達182萬。這意味著什么?每年俄羅斯實際損失的人口,相當于一個中等城市從地圖上消失。
當勞動力短缺遇上企業用工需求,結果就是成本飆升、效率下降。俄高層把這個問題定義為"民族存亡級"的威脅,一點也不夸張。
政策折騰了這么多年,咋還是不行
說起來,普京政府在人口問題上可沒少下功夫。
從2006年開始,俄羅斯就推出了各種生育補貼政策。二胎家庭有錢拿,三胎家庭有更多錢拿。到了2024年,連一胎家庭也能享受補貼了。不僅如此,多孩家庭還能拿到個稅返還,生得越多,退得越多。
住房、醫療、教育,幾乎每個環節都有優惠政策。按理說,這么大的力度應該能刺激生育率了吧?
可現實給了政策制定者一記響亮的耳光。俄羅斯的生育率不僅沒有明顯上升,反而在某些年份還出現了下降。2024年的出生率更是創下了1999年以來的新低。
為啥會這樣?說白了,錢不是萬能的。
現代俄羅斯年輕人面臨的壓力,遠不是幾萬盧布的補貼能解決的。房價高企、就業競爭激烈、教育成本攀升,再加上現代生活方式的轉變,讓許多人對生孩子這件事望而卻步。
更關鍵的是,俄烏沖突讓情況雪上加霜。一方面,部分青壯年參軍入伍,減少了勞動人口。另一方面,為了躲避兵役,相當數量的年輕人選擇了出國。雖然這部分流失的人口在總數上有限,但對于本就緊張的勞動力市場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普京在多個場合呼吁恢復"傳統大家庭"模式,希望俄羅斯人能像祖輩那樣,一家生七八個孩子。可問題是,現在的俄羅斯還是那個靠農業為主的傳統社會嗎?時代變了,人的觀念也變了。
過去20多年,俄羅斯在人口政策上確實"缺課"太多。當其他發達國家開始重視人口老齡化問題時,俄羅斯還在忙著處理經濟轉型和政治穩定。等意識到問題嚴重性時,人口結構的慣性已經很難逆轉了。沒辦法,只能往外看了。
外援?想得美
既然內部生不出足夠的人,那就從外面引進唄。這個想法聽起來很合理,俄羅斯也確實這么干過。
中亞國家一直是俄羅斯海外勞工的主要來源。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這些國家的人說俄語,文化相近,來俄羅斯打工的門檻相對較低。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俄羅斯的建筑工地、餐廳、清潔行業,到處都能看到中亞面孔。
可最近幾年,情況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中亞各國的經濟開始起飛,特別是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當地的就業機會越來越多,工資水平也在不斷提高。相比之下,受到西方制裁的俄羅斯,經濟增長乏力,盧布貶值,對中亞勞工的吸引力大不如前。
用一個比喻來說,過去是俄羅斯這個"大哥"招手,小弟們就屁顛屁顛跑過來。現在小弟們在家門口就能找到不錯的工作,誰還愿意跑那么遠受罪?
面對這種局面,俄羅斯開始把目光投向更遠的地方。朝鮮工人開始出現在俄羅斯遠東的工廠里,雖然數量有限,但至少是個補充。可朝鮮總人口才2000多萬,能派出來的勞工最多也就幾萬人,對于俄羅斯龐大的用工需求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
更大膽的想法是從印度引進勞工,有人甚至提出了"引進100萬印度勞工"的計劃。這個數字聽起來很誘人,可俄政府很快就否認了這個說法。
為啥?原因其實很現實。首先是語言問題,印度工人不會說俄語,俄國人也聽不懂印地語,溝通成本太高。其次是治安擔憂,之前中亞勞工大量涌入后,一些地區的治安狀況確實出現了問題。最關鍵的是,俄羅斯長期存在的"大俄羅斯主義"思想,讓很多本土民眾對大規模外來移民心存抵觸。
就在前不久,俄羅斯一些地區還爆發了針對中亞移民的排外事件。在這種社會氛圍下,政府就算想大規模引進外籍勞工,也得掂量掂量民意的承受能力。
外援靠不住,內政又解決不了,俄羅斯陷入了一個尷尬的死循環。看來得另想辦法。
科技救國,還是畫餅充饑
既然人力不夠,那就用技術來湊。這是俄羅斯目前能想到的最后一根稻草。
工業自動化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如果能大幅提升生產線的自動化水平,減少對人工的依賴,那勞動力短缺的問題自然就緩解了。德國、日本這些發達國家,不就是靠著高度自動化,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依然保持著強勁的制造業競爭力嗎?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俄羅斯的工業基礎雖然不錯,但在精密制造和智能化方面,與發達國家還有不小的差距。更要命的是,西方的技術制裁讓俄羅斯很難獲得最先進的自動化設備和技術。
想要推進工業自動化,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和技術積累。可普京政府目前還沒有拿出足夠有效的扶持政策,這條路走起來并不輕松。
更現實的問題是,一個新生兒要成長為合格的勞動力,需要十多年時間。而工業自動化的升級換代,同樣需要相當長的周期。可俄羅斯面臨的勞動力危機,等得起這么長時間嗎?
有人開玩笑說,俄羅斯現在的處境就像是"遠水解不了近渴"。生育政策需要等十幾年才能見效,技術革命也需要時間和金錢,外來勞工又面臨各種阻力。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只能寄希望于多管齊下,用時間換空間。
國際環境的變化也給俄羅斯的人口政策帶來了新的挑戰。人才外流的趨勢仍在繼續,特別是那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專業人士,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或避免征兵,選擇了離開俄羅斯。這對于一個本就面臨人口危機的國家來說,無疑是屋漏偏逢連夜雨。
其實,日本、韓國、德國,甚至中國,都在不同程度上面臨著類似的挑戰。區別在于,這些國家要么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來應對,要么有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來緩沖。而俄羅斯,既要應對內部的人口危機,又要應對外部的制裁壓力,內外交困的局面讓問題變得更加復雜。
結語
說到底,人口這事兒從來不是光靠政策就能解決的。關鍵還得看老百姓愿不愿意生,敢不敢生。
俄羅斯現在的困境,既有歷史欠賬,也有現實壓力。過去20多年錯過的機會,想要在短時間內補回來,確實不容易。但危機往往也是轉機,關鍵看怎么應對。
你覺得機器人能完全替代人力嗎?還是人口才是硬道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