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是放暑假了嘛,而我又早出晚歸的,有時候兩個娃一天都見不到我。
我女兒小悅悅從小就特別黏我,就在前幾天的早上,我要去上班的時候,她突然醒了過來,從床上爬下來,親了親我的手臂。
她用可憐巴巴的眼神看著我,撒嬌地說:“媽媽,為什么你要上班呀?”
這個問題,她從小到大,不知道問了多少遍了。
我想當媽的,或多或少都被這個問題難住過吧!
我聽過寶媽最多的回答是:
“媽媽上班就是為了給你買好吃的、好玩的呀!”
“媽媽也不想上班呀,但不上班,咱們都得喝西北風了!”
像我之前也會這樣如實地說,直到我聽到女兒跟奶奶的對話才改變。
我在孩子3歲前是上班的,有一天下班回家很晚,大概十一點鐘吧,我女兒都急哭了。
我剛進門,就聽到她問奶奶:“媽媽還不回來,是不是被大風吹跑了,我好怕……”
直到看到我進了她的房間,女兒才平靜下來,隨后在我輕輕地拍打下,終于睡著了。
我發現,跟孩子聊上班這件事真不能太隨便,有時候一句話說得不對,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陰影。
3歲后,我開始在家自己做自媒體,天天待在家,也開始持續學習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
我發現面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時,媽媽得選擇不同的回答,而且要符合每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特點。
01
1-2歲:別講道理,想辦法先搞定孩子的分離焦慮
雖然這個階段的娃說話還不利索,可能問不出“媽媽為什么要上班”這樣的話,但他們可能用哭聲和行動來挽留媽媽,不讓媽媽去上班。
特別是從小就由媽媽帶大的寶寶,黏人得很,分離焦慮可能更嚴重一些。
我家女兒一歲半那會兒,簡直是“人體掛件”。
我穿外套的時候,她就拽我袖子,我換鞋時,她就抱我的腳踝,最絕的是有次居然趁我彎腰系鞋帶的時候,直接坐在我鞋上。
這擺明,就是不想讓我去上班嘛。
我當時懂的育兒知識少,就讓奶奶直接抱她走開了,然后我就偷偷溜走了,結果搞得她3歲了還沒啥安全感。
直到后來做了自媒體,看了兒童心理學的書才明白:這個階段的娃根本不懂“上班”是啥,他們只知道“媽媽要消失了”,那種恐慌感,就像我們突然找不到手機一樣。
所以這時候咱們說“上班賺錢是為了他們有錢花”,根本沒用,還不如讓他們先通過身體記住“不用擔心,媽媽會回來的”,這樣更好。
后來我學了一招,教給我妹,還挺好用的。
咱們要記住,上班前一定要好好跟孩子“告別”,千萬不要突然走了,流程分成3步。
第一步,要先安撫孩子的情緒:可以擁抱孩子30秒,告訴他們“你不是消失,而是暫時離開”。
第二步,和孩子約定好回來的時間:如果寶媽的工作是朝九晚六,可以告訴孩子,等太陽落山的時候,你就回來了。(或者用其他孩子更容易懂的方式來描述時間)
如果需要你出差,就告訴孩子太陽落下幾次,你就可以回到家了。
第三步,給孩子一個“信物”:可以把你經常用的發繩,交給孩子,然后說:“這是媽媽的小尾巴,你拿著它,就像媽媽的手一直牽著你一樣。”
我妹就經常這樣做,有一次她忘記給發繩了。
她兒子在陽臺哭著喊:“尾巴!媽媽的尾巴”,我妹聽到后,趕緊揣著發繩跑了回去,然后才安心去上班。
做完這三步就可以去上班了,然后咱們回來的時候一定要兌現承諾,不能讓孩子覺得媽媽說話不算數。
實在有特殊原因,也可以跟寶寶解釋,慢慢地他們分離焦慮癥就沒那么嚴重了。
02
2-4歲:在日常生活中,告訴孩子工作是做什么?
兩歲后的娃,詞匯量像雨后春筍似的往外冒,但理解能力還停留在“具體事物”上,太抽象的話,他們還聽不懂,一不小心還可能理解錯了。
比如有個粉絲寶媽曾經跟娃說“媽媽上班是為了給你買好吃的水果”,結果有一天娃直接帶她去超市了。
她女兒指著一些進口水果喊:“媽媽,你要多上班,因為我要吃這個很貴的水果!”
可以想象,這位寶媽當時有多尷尬,這哪是解釋工作,分明是給娃植入了“金錢至上”的思想,不可取。
我們在這個階段要做的是,把日常生活孩子可以見到的工作,編成童話故事,盡量形象一點。
我學了這個方法,直接在我女兒身上用了。
比如在公園見到了保潔阿姨,我就問她“你知道那個阿姨在干嘛嗎”,女兒搖頭。
我沒說“打掃衛生”,而是說:“阿姨在給小草洗澡呢,你看她把落葉掃走了,小草就露出笑臉了,就像你吃完輔食,媽媽給你擦嘴一樣,你會很開心是吧。保潔阿姨的工作,是不是很有意義?”
諸如此類,用擬人的手法來描述工作,讓工作變得有意義,而且也讓孩子覺得工作是有趣的,以后就不會那么反感。
這比說“無奈選擇工作”,要好得多吧?
03
5-8歲:玩角色扮演,讓孩子體驗“工作的快樂”
5歲多的娃,可能好奇心越來越強了,而且還愛模仿大人,那不如就讓孩子提前演練下“不同的職業,工作的場景是什么樣的”。
我們家會經常這樣做,比如我女兒愛當“冰淇淋店”的店主,她和哥哥提前用紙箱做了柜臺,還做了不同口味的冰淇淋,然后就開始賣貨了。
她經常讓我“嘗一嘗”她做的冰淇淋,還給我做了“錢”,來交換冰淇淋。
另外,我家女兒還喜歡當醫生,經常拿著她的玩具聽診器,放在爸爸的大肚子上,聽完就皺著眉說:“爸爸肚子里面有小蟲子在唱歌,得打針!”
她爸故意嗷嗷叫,她又趕緊說:“別哭別哭,打完針給你貼個奧特曼貼紙!”
這不就是醫生既安慰又治療的工作本質嗎?還挺好玩的。
有一次,我帶她去一個設計師朋友那里玩,她在電腦上畫出了一個獨特的太陽,還被朋友用在了設計稿了,她別提有多開心了。
當孩子們發現工作能幫到別人,能得到夸獎,還能創造出東西,這種快樂可比“賺錢買玩具”格局大多了。
等孩子8歲以上,也可以讓孩子去參加那種“真實的一天工作營”,讓他們對上班有更深入的了解。
互動話題:你家娃問你為什么上班,你是怎么回答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