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1月22日的拉薩電臺里,他們在說什么?”警衛員推開門,小聲問我。屋里只有嘈雜的摩爾斯電碼與油燈的跳動聲,那天夜里,我們剛收到前線停火的消息。
那條簡短的電文,意味著持續一個多月的對印自衛反擊戰畫上句號。迅猛的攻勢、整建制的撤軍、主動提出談判,中國的決斷讓很多觀察者摸不著頭腦,也把世界各國的態度瞬間擺到聚光燈下。
題目里問得直白——1962年對印反擊戰,有哪些國家公開支持過中國?要說清這個問題,得先把當時的國際棋盤擺平:冷戰正酣,美蘇角力加劇,中蘇矛盾浮出水面,印度挾“民主陣營”自居,被西方媒體包裝成南亞“自由堡壘”。
就在這一背景下,印度于10月20日越過所謂“麥克馬洪線”,妄圖用“前進政策”擠壓中國藏南地區。北京方面判斷,談判已被尼赫魯政府無限期拖延,必須以軍事行動粉碎印軍幻想,隨后再把問題拉回談判桌。
戰事爆發后,中國軍隊在東線、西線同時發起反擊,一個月內拔掉印軍絕大多數據點。與此同時,外交部密集發聲:戰爭目的僅在自衛,邊界問題仍可談判。停火令和后撤二十公里的決定,讓慣看叢林法則的世界輿論一下子安靜不少。
也正因這一系列“先打后收”的操作,一些原本站在場外觀望的國家開始亮牌。公開力挺中國的共分五家:越南、柬埔寨、朝鮮、巴基斯坦以及葡萄牙。這份名單聽上去頗為“拼盤”,其實各有緣由。
越南當時仍在“抗法”余波與“抗美”前夜之間徘徊。胡志明深知,如果北方的大國在南亞受挫,東南亞反殖陣線就要被動,因此他毫不猶豫發表聲明,稱中方行動“完全正義”。越南《真理報》還引用一句很接地氣的話:“鄰里被欺負,我們不能裝聾作啞。”
柬埔寨的態度,與西哈努克親王的個人交情密不可分。親王在萬隆會議后就把北京視為反殖民依靠。印軍進攻當天,他召集內閣,強調“邊界糾紛理應通過談判解決,中國并非戰爭挑釁方”。這番表態,讓不少第三世界國家刮目相看。
朝鮮的支持亦非意外。抗美援朝后,中朝血債相連。1962年11月初,平壤廣播發表社論指出:“若允許印度肆意踐踏中國邊界,帝國主義明日便可在朝鮮復制同樣劇本。”金日成還派特使送來慰問信,措辭犀利,明里暗里都是對美國的警告。
說到巴基斯坦,就更直截了當。它與印度的矛盾由來已久,克什米爾問題常年膠著。卡拉奇政府得知中印爆發沖突后,外交部長布托在記者會上坦言:“印度若企圖以武力改變邊界,巴基斯坦自然傾向中國。”這句話后來被印度媒體解讀為“赤裸裸的威脅”。
名單里最出乎意料的大概要數葡萄牙。當時果阿、安哥等殖民地被印度吞并,里斯本政府對新德里懷恨在心。戰火燃起,葡外交部發言人冷嘲熱諷:“印度尚未消化搶來的地盤,卻急著挑釁更強大的鄰國,這不是勇敢,是輕率。”一句話讓西方記者啞口無言。
所以,標題所問的五國——越南、柬埔寨、朝鮮、巴基斯坦、葡萄牙——就是戰事期間敢于公開站隊中國的全部名單。支撐這一選擇的,有利益,也有情感,更有對國際格局的權衡。
當然,世界上從來不只有黑與白。蘇聯、尼泊爾、加納、肯尼亞、錫蘭保持“中立”,實則各懷心思。莫斯科顧忌與華盛頓的關系,更擔心北京與它徹底決裂;尼泊爾夾在中印之間,自保為先;至于非洲幾個新獨立國家,宣稱“調查真相”,背后還是經濟援助在驅動。
反觀西方,大部分國家與美國步調一致,否定中國的每一次聲明,放大印度的每一句哭訴。肯尼迪政府甚至起草《援印軍事計劃》,只因停火來得太快沒派上用場。阿拉伯世界看似遙遠,卻因勞務與僑民利益,多半隨聲附和印度。
有意思的是,中國的主動收兵不僅擋住了外部干預,也給了尼赫魯政府臺階,卻讓印度國內反而陷入更激烈的黨派互咬。尼赫魯在議會里被追問:“號稱偉大民主的印度,為何需要外國援助才能守住邊界?”這個問題在當時無人敢答。
半個多世紀過去,當年的山口哨所早已被密林吞沒,麥克馬洪線仍在地圖上扎眼。支持與反對,那些電文、聲明、社論,看似塵封,其實依舊影響今天的地緣組合。歷史不會簡單重復,但許多邏輯一脈相承:利益驅使、情感加碼、格局使然。
透過1962年短暫卻激烈的山地沖鋒,我們能看到一條清晰鏈條——武力并非唯一選擇,主動收手也能贏得話語權;朋友不在多,而在于能否在關鍵時刻發聲;國家間的立場,很少是永久的,也從來不是免費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