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7月1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祭出“殺手锏”——要求俄羅斯在50天內停火,否則將對俄能源征收100%關稅,并對購買俄能源的國家實施二級制裁。這一聲明看似施壓俄羅斯,實則暗藏玄機:特朗普企圖以經濟制裁倒逼俄羅斯加速軍事行動,實質是向烏克蘭傳遞“要么談判,要么被擊潰”的終極警告。
而就在全球屏息之際,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突然于19日主動提議下周與俄羅斯重啟對話,并表示希望與普京舉行面對面的私人會談。
澤連斯基的宣言擲地有聲,卻難掩其內外交困的窘迫。因為前一天,美國著名調查記者西摩·赫什剛曝光特朗普政府正密謀“給烏克蘭換總統”,計劃以烏軍前總司令扎盧日內取代他。
特朗普與澤連斯基的矛盾早已埋下伏筆。今年2月,特朗普在海湖莊園公開炮轟澤連斯基:“你們不該引發沖突!”,更質疑其總統任期合法性,澤連斯基任期于2024年5月屆滿,但因經濟狀態推遲選舉。3月起,特朗普團隊秘密接觸烏反對派領袖:前總統波羅申科、前總理季莫申科、前總司令扎盧日內均被列入“替代者名單”。美國眾議院議長約翰遜的威脅更是直接,表示要么澤連斯基帶誠意談判,要么換人談”。
當然,真正觸發雙方決裂的,還是4月的“土地換和平”方案。特朗普要求烏克蘭承認克里米亞及烏東四州屬俄,并承諾永不加入北約,換取“模糊的安全保障”。澤連斯基以憲法為由斷然拒絕,特朗普隨即暫停軍援。至7月,赫什爆料稱:“若澤連斯基拒主動下臺,美國可能動用武力驅逐”——昔日盟友已成必須切除的“政治腫瘤”。
面對絞索收緊,澤連斯基的“急轉彎”實為絕地求生。提議與普京直接會談,試圖以“和平姿態”爭奪道德制高點,同時反將美國一軍——若俄拒絕,可塑造“烏克蘭求和無門”的悲情畫面。若俄接受,或能繞過美國主導的和談進程。但俄方態度謹慎,克里姆林宮僅稱此為“積極信號”,堅持先由代表團磋商實質條款,而不是舉行普京與澤連斯基之間的私人會談。
另外,澤連斯基被曝近期緊急改組內閣,清除潛在親美勢力,試圖鞏固權力。然而此舉收效甚微。更致命的是民意的松動,最新民調顯示,雖44%民眾仍支持澤連斯基,但超66%烏克蘭人希望談判停戰,其中半數愿接受領土讓步——當生存成為首要需求,“為自由而戰”的口號正失去感召力。
這場危機的本質是美俄戰略利益的重新校準。首先特朗普希望結束“無底洞式”軍援以兌現競選承諾;通過“換總統”扶植親美代理人,確保烏克蘭成為制衡而非拖累美國的棋子。
另外以對俄綏靖換取俄在伊朗、朝核等問題上合作。
其次,俄羅斯樂見美烏反目,但拒絕倉促談判。其核心條件始終未變——烏承認克里米亞及烏東領土現狀、承諾永久中立化、不加入北約等。
俄外長拉夫羅夫就曾直言:“澤連斯基邀約只是為續命演出的戲碼”。另外,歐盟雖不滿特朗普“美國出武器、歐洲掏錢”的援烏新方案,卻也無力反抗。德國、法國已私下探討“后澤連斯基時代”的維和方案,默認美國主導權。
澤連斯基的“急邀普京會面”,宛如溺水者的最后掙扎,從戰時英雄到“西方棄子”,他的命運折射出殘酷的地緣政治法則:大國博弈中,小國領導人從不是棋手,而是隨時可被犧牲的棋子。下周的談判桌旁,當俄烏兩國代表團出現時,則預示著烏克蘭的寒冬已降臨——這個國家正站在比戰場更殘酷的“政治絞肉機”前,而閘刀已然準備落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