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碩博士以實踐成果申請學位,標志著破除“唯論文”頑疾邁出了實質性一步
近日,教育部宣布卓越工程師首批2100多名專項試點碩士順利畢業,其中67人以實踐成果申請學位。此舉呼應了今年1月起施行的將實踐成果與學位論文并列作為申請學位答辯基本內容的學位法新規。這不僅是教育評價體系的局部調整,更是高校育人改革邁出的關鍵一步。
這一變革的深層意義,在于對知識生產范式的歷史性拓展。傳統學位論文評價體系,是強調學科內部認知導向的知識生產模式的產物,而實踐成果評價的引入,則是在應用情境中進行跨學科協作探索的結果。它承認了在真實工程場景中,以問題為導向、通過多主體協同創造知識的獨特價值和學術尊嚴。
實踐成果評價的落地,必然催生高校與產業界協同育人機制的深刻變革。首批67名學生的實踐成果,其誕生土壤均深植于產業一線。這標志著“三螺旋”創新模型在人才培養領域的生動實踐——大學、產業、政府三方邊界消融,形成緊密纏繞、共同上升的育人螺旋。當高校導師與企業專家共同指導,當實驗室思維與車間經驗相互碰撞,一種新型的“雙師型”培養生態正在破土而出。這種協同不僅提升了教育資源的配置效率,更使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實現了精準對接。
工程碩博士以實踐成果申請學位,標志著破除“唯論文”頑疾邁出了實質性一步。然而,未來還有不少挑戰和亟須解決的問題。
首先,應構建科學嚴謹的評價標準。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下半年將發布《卓越工程師培養認證標準》,并試點啟動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認證工作。它需建立一套獨立、嚴謹、可比的新評價體系,涵蓋問題價值、創新性、技術難度、實際貢獻及理論反思等維度。這實質是創造一種評價實踐智慧的新“學術語言”。
其次,應深化產教融合的核心支撐。實踐成果源于產業一線,其生命力在于更深層次的校企協同。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認證及構建多級聯動、開放共享的產教融合培養新體系,旨在將協同育人制度化。因此,必須推動企業實質性參與培養全過程,實現高校智力與產業需求在“三螺旋”結構中的實質性融合。
必須明確,強調實踐并非否定理論的重要價值。卓越工程師的卓越之處,在于兼具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實踐能力與支撐持續創新的學術素養。評價體系需關注實踐成果蘊含的理論深度與方法創新,引導學生從解決具體問題中提煉普遍適用的規律,實現知行合一。
隨著認證標準正式實施和校企協同機制不斷深化,實踐成果作為學位授予的重要路徑將越來越成熟可靠。當更多學生憑借解決產業實際難題獲得學術認可,當高校與產業界日益走向深度融合,我國高等教育將有望持續培養出國家急需的能夠應對復雜挑戰、引領產業發展的卓越工程師。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財政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5年07月21日 第02版
作者:彭妮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