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內卷
1/4
行業四不投
7月1日中財委的“反內卷”會議之后,兩周內,各部委已經有全面動員的跡象,這一政策已經超過一般意義上的產業政策,有可能成為下半年的經濟工作重點之一。
下半年的宏觀面不會有大的變化,經濟也沒有差到有新的刺激政策出臺,指數又在高位,需要新的題材刺激,在這種背景下,涉及多個底部行業的“反內卷”,可能會成為下半年市場的核心主線之一,值得寫點內容。
我從2022年開始關注各行業何時出清的問題,在2022年8月7日的文章《》一文中,認為:
1、中國把投資推高到了此前從未見過的水平,結果是要素生產率的下降,這個游戲玩不下去了。
2、長線投資需要關注供給而非需求,關注競爭格局而非盈利增速,需要逆資本周期或跨越資本周期。
3、成長型公司要買“增速下降得比別人更慢”的,價值型公司要買“恢復得比別人更快”的。
4、巨型公司的管理層需要具備一點資本配置能力。
到了去年又發了《》一文,提到了個股“三不買”和行業“四不投”。
其中行業“四不投”可以是看成是行業投資“反內卷”的選擇標準:
一不投:大部分企業還在產能擴張的行業,不管需求有多好,都不能選
二不投:技術路線不穩定、技術更新太快的行業,不買
三不投:頭部品牌優勢不明顯的行業,如果沒有市占率差距拉開的明確趨勢,不選
四不投:消費者喜新厭舊沒有粘性的消費品行業,過度信賴大客戶的中游制造業,不選
趁著“反內卷”題材還沒有全面發酵,今天再來聊一聊這個話題,本文就不寫以前那種邏輯嚴密的文章,嘗試一下比較隨意的“朋友圈體”,內容來自我平時在同行交流、知識星球的碎片化的觀點,寫文章再加上一定的拓展。
2/4
多晶硅“反內卷”的政策困境
首先從本次反內卷的重點行業“光伏”說起:
1、
從目前政府與企業座談會透露的信息來看有兩個核心:一是限價,未來光伏行業“反內卷”的政策思路是,用完全成本設定價格底線,以遏制低于成本的低價傾銷;二是收購產能,頭部硅料企業成立合資公司收購小企業關停產能,占全行業的40%。
2、
7月上半月,多晶硅報價從3萬元/噸左右跳漲至4.5-5萬元/噸,但硅片和電池片行業只漲了5~10%,組件價格基本沒有太大變化,雖然這兩個環節目前上調報價意愿強烈,但價格能否逐步向下游傳導還是未知數,華潤電力最新一期采購開標時間忽然推遲,主要是因為下游下半年裝機需求不足,中性預測都是同比負增長。
在這種情況下 ,想要實現順價銷售,還是要有新的“光伏裝機”政策,讓下游的發電企業(國企為主)增加資本開支,消化上游去產能導致的虧損(民企為主),否則難度還是很大的;如果沒有新增需求,就要看各環節的博弈能力,如果中游博弈能力弱,則承擔大部分虧損,以市場化淘汰小產能,讓行業集中度提升;如果上游博弈能力弱,那就算去產能,硅料價格仍然會漸漸回落,類似2022年末,硅價一度聯合漲價,但下游訂單未跟進,隨后崩盤式回調。
3、
近期漲幅最高的硅料,實際出貨量并沒有下降,期貨市場的產業套保盤也開始增加,其原因不難理解:行業的產能利用率不足40%,反內卷之前下游庫存較低,有一定的補庫存需求,“低產能利用率+下游補庫”,斷然沒有減產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去產能”的政策預期強烈,雖然障礙重重,但在沒有證偽之前,下游也不敢庫存太低,上游更是利用寶貴的“空檔期”保證全年銷售目標。
產能還沒有去掉一點,價格也漲了上去,這個確實比較尷尬。
4、
政府主導下的產能重組,最大的問題是在出資比例和落后產能補償方面必然存在巨大分歧。目前的五大硅料企業份額接近70%,這種集中度放在一般的行業,價格早就穩定了,只是因為硅料去年幾年的產能擴張太快,加上老二的成本優勢比較明顯,才會引發價格戰。
所以,即便沒有當前的“反內卷”,硅料也會在兩三年內通過市場化競爭淘汰產能,實現供需平衡。所以頭部企業不可能也沒有能力付出太大的代價收購小產能。如果按過去鋼鐵煤炭行業下指標一刀切的做法,很可能最后只是暫時降了產能,但讓行業集中度下降,為未來再度“內卷”埋下隱患。
5、
光伏行業是先進產能,跟當年小煤窯和地條鋼沒有可比性,政策最大的風險是執行尺度:
如果過于行政化,不依靠市場,會破壞行業市場化程度,未來帶來更多的惡性競爭;
如果只看結果,不擇手段的話,“反內卷”會被行業寡頭利用,變成 “聯合漲價”,有違政策初衷;
如果只看短期結果,不看長期影響的話,會引發行業技術水平退步。
6、
投資者要小心成為“去產能”代價的一部分。“去產能”的虧損本來應該在產業鏈內部的各環節消化,但企業通過期貨套保、股票套利等金融市場,利用身處產業絕對信息優勢,制造期貨價格和股票價格的劇烈波動,從而在金融市場“割韭菜”。投資者要高度關注期貨市場注冊倉單、虛實盤比的變化,還有股票市場的各種減持與變相減持。
當然,讓金融投資者承擔一部分產業虧損,也是符合“金融為產業服務”的政策思路的。
3/4
供給側改革的反思
這次的反內卷,總是拿出來跟2015年的供給側改革相比,本文也來比一比:
1、
2015年供給側改革最有效的是,整治地條鋼,留下的都是盈利能力強的國有控股企業,這一改革對鋼鐵行業的影響是長遠的,在需求最差的24年,房地產拖累最嚴重、PPI最低,大部分鋼鐵行業都沒有虧損,好于供給側改革前的2015年。2025年,鋼價繼續下跌,但原料降幅更大,行業利潤反而改善,更能體現供給側改革后,鋼鐵行業的議價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2、
2015年煤炭行業去產能,則引發了一定爭議,2016–2018年全國嚴控新增產能,關閉中小煤礦,以環保和安全標準的名義,指標由中央下達,地方無條件執行,部分省份煤礦關閉數量超過50%。煤炭“去產能”當時看是成功的,煤炭企業的長期虧損的局面被扭轉。
但到了2021年,隨著疫情后的經濟快速恢復、電力需求激增,煤炭國企缺乏投資意愿,供應未能快速跟上,導致煤價暴漲。雖然中國電力市場實行“煤電聯動”,但電價漲幅明顯滯后,發電企業出現大面積虧損,被迫選擇“少發電”,出現了全國大面積拉閘限電的現象。《經濟日報》等媒體也曾明確提到:“過去幾年煤炭行業去產能過快,造成電煤供應階段性短缺”。
3、
事實上,2018年的經濟下行,與之前的供給側改革也有一定的關系。上游資源價格上漲,下游消費需求沒有配套刺激政策,結果擠壓了中游中小制造業企業的利潤,大中型企業的投資意愿下降。供給側改革和去杠桿結合在一起,社融增速明顯下滑,對中小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融資造成沖擊。這些上輪供給側改革的經驗教訓,可能會影響這一輪“反內卷”的政策思路。
4、
各行業七嘴八舌地討論“反內卷”,鋼鐵煤炭作為老大哥上臺分享經驗,一邊的快遞行業笑了:不就是“反內卷”嘛,我們快遞每年都反。下面是這個“資深反內卷”行業介紹的經驗:
快遞每年的反內卷,都是在國家郵政局的行政指導下,多部門(交通部、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等)配合,每次都能成功,大家集體漲一輪價,快要卷死的企業續一口命,來年繼續卷。所以不要覺得民企為主的行業就不能“反內卷”,每年反一次內卷,就好像熊市過程中的暴力反彈,雖然導致行業出清的速度慢一些,但還是在出清,最大的好處是不會引發大的動蕩,不會出現大企業倒閉引發的社會動蕩。這也是一種“反內卷”的模式,適用于民企較多的行業。
5、
行情的初期,投資者有肌肉記憶,更關注反過一輪內卷的鋼鐵、煤炭,但鑒于上述行業多多少少出現了“反過頭”的問題,接下來反而應該關注2020年以后開始內卷的行業,除了最典型的光伏外,還有化工和生豬,還有像快遞一樣比較容易反內卷的行業,比如水泥和玻璃。這些行業的產能都不落后,所以注定跟2015年不同。
6、
下一個可用的工具是勞動保障類政策,這在政策研究中屢次提及,是“供給側改革工具箱”中唯一還沒有大規模使用過的,包括提高行業最低工資標準、嚴打拖欠工資、壓價競標、嚴格勞動保障、保證員工的休息時間,這些政策,不但能產生供給側收縮,還能提高消費能力和時間,屬于促消費和反內卷雙管齊下的政策。
7、
不是所有的價格下降都是“壞通縮”,科技進步必然導致價格下降,摩爾定律描述的就是科技進步引發的“好的通縮”,光伏行業最典型的例子是顆粒硅技術滲透率提升,N型電池對P型電池的替代等。這種技術迭代引發的降價,長期有利于行業的發展,但短期對落后產能利潤的擠壓作用明顯,看上去是“低價傾銷和無序競爭”,實際上是技術進步,如果強行限制銷售價格,反而不利于行業整體去產能。
4/4
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
1、
有人認為,政府只要想做的事,沒有一件不能做成,但我要說的是,正因為政府知道這一點,所以政策在制定目標時,都要考慮的是政策的代價是什么,能不能承受。供給側改革最大的顧慮是影響地方地府的GDP目標、稅收和就業,后三個目標在當前的政策目標排序中優先級更高,注定了最終的“反內卷”政策都是溫和的,不會出現2015-16年的供給側改革那種定指標、一刀切的做法。
2、
正常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是“需求決定供給,供給適合需求”,但在“投資驅動”的模式下,卻是供給決定需求,需求(國內消費+出口)適應供給水平,國內消費不行就擴大出口,如果總需求不足,就要降價創造需求,這就是“內卷”出現的根本原因。只有當降價也無法創造更多的需求時,才存在政府調節產能的必要,就是歷次供給側改革的背景。
在投資驅動模式下,“內卷”解決的是發展的主要矛盾,“反內卷”解決的是發展過程中供需不平衡的次要矛盾。次要矛盾要不要優先解決,并非取決于次要矛盾本身,而是取決于是不是影響到主要矛盾的解決。
3、
很多人無限拔高“反內卷”的政策高度,認為是中國從投資驅動轉為需求驅動的標志事件。但一個國家選擇何種經濟發展模式,存在“路徑依賴”,類似“代碼屎山”。而選擇“路徑轉換”有很大的風險——誰能保證消費驅動的模式一定適合中國?誰能保證路徑轉換中不出現社會動蕩?在經濟增長仍然保持穩定的時候,在沒有發生無法解決的政治危機時,就不存在路徑轉換的迫切性,也沒有利益驅動。
4、
最后跑個題,這一輪行情一開始就有一種聲音,認為A股已經從“融資市”轉為“投資市”,居民可以從股市的上漲中,享受資產增值——我對此表示懷疑。
“內卷化”和“融資市”一樣,都是投資驅動的路徑依賴的產物,都屬于供給側擴張,解決的都是“發展”這個主要矛盾,而“反內卷行動”和“投資市”一樣,都是供給側階段性收縮,是因為“解決主要矛盾”出了問題,是為未來的“供給側兩次擴張”掃清障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