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蘭州大學物理學院關聯電子材料科研團隊提出了FeSe超導體中有不同的載流子口袋影響機制,為鐵硒基高溫超導性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研究成果以“Distinct Electronic Origins of Superconductivity and Nematicity in FeSe”為題發表于物理學國際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
在鐵基超導體中,FeSe是結構最簡單的二元化合物,具有準二維層狀結構,并在10 K以下呈現超導性(Tc),是研究最為廣泛的超導體之一。與許多其他高溫超導體不同,FeSe在常壓下沒有長程磁有序,但會在約85 K經歷被稱為向列相轉變(Ts)的結構轉變。FeSe中向列序與超導性之間如何相互作用,在鐵基超導體中仍存在爭議。各種實驗和理論研究顯示,這兩種序之間存在多樣的關系,且隨材料和調控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FeSe的超導性具有高度可調性,有多種方法可提高其超導性,包括:堿金屬插層、分子插層、以及離子液體門控實驗。無論采用化學摻雜還是調控手段,它們通常都會同時引起電子結構和晶體結構的變化,從而改變Tc和Ts。因此,將載流子密度變化與晶格變化分離開來,并闡明這些序相變的起源,對于研究FeSe中超導性與向列相之間的關系至關重要。
本研究中,創新性的對FeSe引入一種新的水熱處理,能夠在不改變晶體結構和磁性的情況下有效地減少間隙鐵,且伴隨著載流子密度和遷移率顯著增加,同時提高了超導與向列相轉變溫度。這種處理手段不同于摻雜或者應變調控,提供了一種只有單一變量調控的研究平臺,得以研究超導序和向列序之間的關聯性。
上下示意圖分別表示FeSe在水熱處理前后的變化。(a)FeSe單胞中水熱處理后層間間隙鐵脫出的示意圖,(b)磁性保持不變的示意圖,(c)費米面能帶相對上下移動示意圖(各軌道結構保持不變)
結合實驗結果和先前研究,研究揭示了不同的口袋影響機制:超導序主要受電子口袋的影響,而向列序則受空穴口袋的驅動。這項研究結果證明了FeSe中超導性與向列性的獨立機制,闡明了兩相之間并沒有明顯關聯性,為研究鐵基超導體中的微觀機制帶來了新的見解。
蘭州大學物理學院張清明教授和張安民教授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博士生馬雪英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論文合作者包括蘭州大學姜興東高級工程師、李志偉副教授、李可意、侯少帥、梅賀林、董藝文、譚明蜀、任瑋等研究生。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目的大力資助。
文章鏈接: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zhlp-4gdv
來源: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編輯:羅騫
責任編輯:彭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