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休戰期”進入倒計時,特朗普突然對華放低身段,芯片解禁、關稅松口、頻拋橄欖枝,這難道只是為了求一個與中方面談的機會?而這背后,又究竟藏著怎樣的戰略算計?
據彭博社報道,特朗普這位以對華強硬著稱的美國總統,近半年來罕見地降低了批評中國的調門,轉而將注意力集中在推動雙邊采購協議上。這種表面上的"溫和轉向",實則暗藏玄機。
【特朗普近半年來罕見降低了批評中國的調門】
在備受關注的芯片領域,特朗普政府突然批準英偉達向中國銷售H20芯片,這一決定與其此前嚴防技術外流的立場形成鮮明對比。
但細究之下,這步棋別有深意:H20雖是中低端產品,但性能仍優于部分國產芯片,美方企圖通過技術代差擠壓中國AI芯片市場,同時延緩中國自主技術發展步伐。
正如美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所言,此舉"符合美國利益"——既維持技術優勢,又確保中國企業繼續依賴美國標準體系。
而且眾所周知,特朗普政策的反復無常才是常態。5月才以莫須有罪名實施芯片設計軟件出口管制,7月就解除部分禁令。這種朝令夕改的做法,讓"美國信譽"淪為國際笑話。
而在關稅貿易方面,更耐人尋味的是美財長貝森特的表態。據美聯社報道,他暗示可能延長對華關稅暫緩期,理由是"中美談判進展良好"。
【美財長貝森特稱可能延長對華關稅暫緩期】
這種"溫情牌"打得相當及時,隨著8月12日中美關稅暫緩截止日臨近,特朗普的貿易團隊顯然也感受到了緊張氣氛,因為哪怕只是風吹草動,也可能導致金融市場的劇烈動蕩。
這種情況下的松口承諾更像是一種安撫策略。尤其是在特朗普威脅,對任何敢購買俄羅斯石油的國家,實施“次級制裁”之后,美國市場內恐慌情緒開始蔓延。而財政部長貝森特出面放話,或許也只是特朗普的又一次“交易藝術”的展示。
而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與美國國務卿魯比奧不久前的會晤,則展現了中方的定力與智慧。雙方評價會晤"積極、務實、建設性",同意加強溝通對話,這種不卑不亢的態度,既保持接觸又不失原則,為可能的中美元首會晤創造了條件。
【魯比奧與王毅會面】
實際上,美方心里也明白,一味地強硬對抗只會讓雙方陷入更深的困境,對美國自身利益也并無益處。所以,他們拋開過往的傲慢,只求一個與中方面談的機會,期望能在這場重要的對話中,爭取自身利益最大化。
而與此同時,特朗普本人的表演更是精彩紛呈。他先是聲稱要以"友好方式"與中國"斗爭",次日又夸贊中國在芬太尼問題上的合作,緊接著卻話鋒一轉,重提毫無根據的指控。
這種自相矛盾的言論,活脫脫展現了一個精于算計的政客形象。他既需要營造緩和氛圍為元首會晤鋪路,又不敢過分刺激國內鷹派勢力。
【特朗普已引發其顧問團隊內部分裂】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的這場"變臉秀"已引發其顧問團隊內部分裂。對華鷹派擔心總統的"溫和"姿態,會削弱遏制中國的戰略連貫性,正暗中阻撓任何實質性緩和。這種內斗反映出美國對華政策的兩難:既想從中國市場獲利,又害怕中國技術崛起。
深入分析特朗普的"溫和轉向",不難發現其背后邏輯:首先是經濟壓力使然。美國通脹高企,企業界強烈要求改善對華關系。
其次是戰略算計,通過技術管控與市場準入的雙重手段,維持對華技術優勢。最后是個人政治利益,為中期選舉積累外交政績。
但中國早已今非昔比。在芯片領域,國產替代產品性能快速提升;在貿易戰線,中國建立了完善的反制體系;在外交舞臺,中國堅持平等對話的立場,贏得廣泛認同。
【中美關系仍將充滿變數】
展望未來,中美關系仍將充滿變數。特朗普的"友善"能維持多久?鷹派的反撲會否得逞?關稅暫緩期后何去何從?這些問題尚無定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經歷過貿易戰洗禮的中國,既有足夠的智慧識破美方策略,也有充分的實力捍衛自身利益。
在這個意義上,特朗普的"變臉秀"或許能暫時緩和緊張氣氛,卻難以改變中美戰略競爭的本質。
對中國而言,保持戰略定力,加速核心技術突破,深化國際合作伙伴關系,才是應對美國反復無常的最有力武器。畢竟,在國際關系中,實力才是最好的外交語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