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歐洲那邊可熱鬧了,馮德萊恩突然擺譜說要缺席中歐峰會,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想拿"缺席"當籌碼,逼著中國在電動車領域松口。
結果你猜怎么著?
中國商務部反手就甩出一份文件,直接限制8項電動車電池制造技術輸出。
歐盟原本打的小算盤挺美,忽悠中國車企去他們那兒建廠,既能解決本地就業,又能"順帶"把技術搞到手。
現在可好,技術轉讓的路子被徹底焊死,德國車企高管們估計正對著文件撓頭呢,畢竟他們新能源車還在靠補貼硬撐。
那么,中國這一禁令會如何影響中歐博弈走向?
歐盟的小算盤
歐洲人,尤其是德國人,心里那份憋屈和焦慮,是實實在在的。
眼睜睜看著自己引以為傲、稱霸了一個多世紀的汽車工業,在電動化浪潮面前,像一頭笨重的大象,連轉身都顯得那么吃力。
發動機的轟鳴聲曾是他們的榮耀,如今卻要被無聲的電流所替代。
更要命的是,這條新賽道上最關鍵的“動力心臟”——電池,技術和產能的命脈,都牢牢攥在中國人手里。
就在這種集體焦慮下,一個看似一箭雙雕的“陽謀”出爐了。
這個計劃的核心,就是主動把中國的巨頭們,“請”到歐洲來。
馮德萊恩
表面文章做得相當漂亮。
請寧德時代、比亞迪來建廠,這是解決就業問題,穩定供應鏈,你好我好大家好。
中國企業拿到了歐洲市場入場券,歐洲國家得到了工廠和稅收。
這套說辭,誰聽了都覺得合情合理。
但水面之下的算盤,才是他們真正的目的。
這根本不是什么簡單的招商引資,而是一場目標明確的技術“圍獵”。
他們的劇本是這樣寫的:只要工廠建在我的地盤上,用我的人,遵守我的法規,那你就不再是純粹的“中國對手”,而是搖身一變,成了“歐洲本地企業”。
你生產的電池,貼上“MadeinEurope”的標簽,以后再怎么搞貿易壁壘,也打不到“自己人”身上。
更深層的邏輯是,他們堅信,技術是可以“滲透”的。
只要生產線在這里,工藝流程在這里,總能通過人員的挖角、供應鏈的本地化配套、日復一日的觀察模仿,把你的技術秘密一點點“學”到手。
這是一種溫水煮青蛙式的技術轉移,用“合作”的外衣,讓你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核心生產環節,搬到我的眼皮子底下。
等到有一天,歐洲人自認為學得差不多了,就可以隨時翻臉,啟動真正的“去中國化”,一腳踹開老師傅。
這套“引狼入室”的算盤,打得不可謂不精。
他們想要的,從來就不是狼,而是狼的捕獵技巧。
為了給這出大戲造勢,馮德萊恩把姿態擺得很高。
她四處奔走,大談中國的“產能過剩”,并以此為借口,發起了所謂的反補貼調查。
這就是典型的敲山震虎,先給你來個下馬威,在談判桌上增加自己的籌碼。
參考信源:觀察者網,《“大攤牌”,馮德萊恩竟還在對中國大放厥詞》
這套組合拳的高潮,是馮德萊恩通過各種渠道放出風聲,威脅可能不出席至關重要的中歐峰會。
潛臺詞很清晰:你們要么在補貼、市場準入這些問題上做出讓步,乖乖接受我的“邀請”,要么這次重要的見面就免談。
她顯然認為,面對歐洲市場的巨大誘惑和政治上的雙重壓力,中國會選擇息事寧人。
但她和她背后的智囊團,這次徹徹底底地打錯了算盤。
他們面對的,不再是幾十年前那個需要用市場換技術的學生。
你出王炸,我改規則
中國的回應,沒有陷入口水戰的泥潭,也沒有搞激烈的外交抗議。
北京選擇了一種更安靜,也更有效的方式。
這一招,沒跟你搞什么對等報復,不玩那些虛的。
就是安安靜靜地更新了一份技術目錄,卻精準地切斷了歐洲人不切實際的幻想。
參考信源:央廣網,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調整《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應詢答記者問
7月15日,中國商務部和科技部聯合發布了新版的《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
在這份長長的清單里,不聲不響地增加了8項技術條目。
而這8項,每一項都直指電動汽車電池的“七寸”。
其中包括5項高效提鋰技術,和3項關于電池回收與核心材料制造的關鍵工藝。
這個反制措施的厲害之處在于,它不禁止你賣電池,也不禁止我們的企業去你那兒建廠。
它只干了一件事:工廠可以過去,但代表著核心競爭力的技術“大腦”,你想帶走,必須先問問中國同不同意。
那幾項提鋰技術,是中國的獨門絕技,能把鹽湖提鋰的成本做到比傳統礦石提鋰低40%。
歐洲有鋰礦,但沒有這個低成本、高效率的點金術。
想把礦石運到中國加工再運回去?光運費就能讓你的成本上天。
沒有這個技術,歐洲的電池產業鏈從源頭上就是個“跛腳巨人”。
另外那幾項關于材料制備和回收的技術,更是關乎產業的未來。
它決定了電池的性能上限,也決定了這個產業能不能實現真正的循環經濟。
這一紙禁令,直接宣告了歐洲“技術圍獵”計劃的破產。
現在,寧德時代和比亞迪當然可以去匈牙利建廠,但他們能帶去的,只是一個生產車間,一個“軀殼”。
這下,輪到馮德萊恩騎虎難下了。
她之前威脅不來開會,現在這張牌已經成了廢牌。
如果她堅持不來,就等于向全世界承認,自己的施壓策略一敗涂地,并且將徹底喪失在新能源這個最關鍵議題上和中國對話的資格。
這對火燒眉毛的歐洲工業來說,是不可承受之重。
可如果她來了,就等于當著所有人的面,把自己之前放出的狠話,一個字一個字地吞回去。
當然,歐洲也可以選擇自力更生,從零開始建一套自己的供應鏈。
但這個過程,需要至少十年光陰和數千億歐元的真金白銀。
問題是,等你花十年時間,好不容易追上了現在的水平,中國的技術早就不知道迭代到哪里去了。
這場追趕,從一開始就注定是一場看不到終點的長跑。
更深層次的危機,是人才的斷層。
當歐洲的政客們還在為要不要引進中國工廠而吵得不可開交時,一個殘酷的現實是,中國擁有近50個電池冶金相關的研究生項目,而整個美國,只有個位數。
人才的儲備,決定了未來的技術高度。
中國的反制,更是把歐盟內部早已存在的分歧,徹底擺上了臺面。
法國和意大利,本土汽車工業相對掙扎,自然是貿易保護的急先鋒,天天高喊“中國傾銷”。
他們希望關起門來,給自己一口喘息之機。
但像匈牙利和西班牙這樣的國家,則務實得多。
他們看到了產業轉型的歷史機遇,正張開雙臂擁抱來自東方的投資。
比亞迪的匈牙利工廠,奇瑞的西班牙工廠,都是真金白銀的項目。
他們需要中國的工廠來解決就業,拉動經濟。
參考資料
商務部——2025.07.15——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調整《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應詢答記者問
觀察者網——2025.07.09——“大攤牌”,馮德萊恩竟還在對中國大放厥詞
京報網——2025.07.17——美媒關注:提高外國公司獲取中國技術的門檻,中方又出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