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臺灣島內民調顯示,51.3%的受訪者認為“政治斗爭已壓倒民生關切”。臺南地區洪災波及13萬人,三分之一災民家庭斷電超過48小時。
全臺“城鎮韌性演習”期間,社會緊張指數升至五年來新高。一場洪災,徹底揭開臺灣政局、社會矛盾、民生困局的多重裂隙。
洪水之下的“民生赤字”
臺南市安南區、大甲區、永康區等地,洪水遲遲未退。7月15日至20日,臺南市政府救災熱線接到1.8萬余通報案電話。災區居民反映,斷水斷電、小區道路積水、救援物資遲到、臨時安置點超負荷。市府統計顯示,截至7月20日,仍有百余處社區未能全面恢復供電。
張姓居民在社群媒體上傳自家被淹視頻,水深及腰,冰箱、家具漂浮,屋內積水三天未退。志工團體“愛心廚房”臨時搭建便當發放點,每天供應2000份熱食,但志愿者人手不足,部分災民需步行3公里領取物資。醫療站內,感冒、腸胃炎、皮膚感染患者人數明顯增多。市立醫院急診接診量比平日增加42%。
臺南市議會臨時會議上,多位議員質詢市府為何災情應變遲緩。部分議員指出,救災物資調配機制流于形式,部分偏遠鄉鎮救援人員一度“等不來、靠不住”。民間自救成為常態,鄰里互助組織臨時成立排水隊、發起募捐籌集水泵。災民焦慮情緒攀升,心理熱線接聽量翻倍。
臺風季節尚未結束,后續氣象部門預警臺南有三次大雨過程。水利專家警告,部分地區排水系統老化,二次積澇風險高企。
農業損失初步統計達6.7億元新臺幣,香蕉、蓮霧等作物減產尤為嚴重。農民代表請求政府盡快啟動補貼和低息貸款。
巨災中的“權力交鋒”
蔣萬安19日在臺北信義區座談會上批評賴清德:“如果你有十分之一對付在野黨的力氣拿來救災,臺南鄉親怎會如此水深火熱?”這一言論在社交媒體被廣泛轉發,話題#賴清德不救災#一度登上島內排行前三。網絡上不少災民留言,質問為何“救災不如選舉重要”。
蔣萬安還指出,民進黨主導的“大罷免”正在讓臺灣“只剩一種聲音”,司法成為打壓異見的工具。臺北市議員秦慧珠在座談會中稱:“不同意見被民進黨當成雜質清除,哪還有什么監督?”徐巧芯則呼吁市民7月26日務必投票,力保島內多元聲音。
賴清德方面,7月17日視察城鎮韌性演習時強調,“團結護臺是現階段唯一正道。”發言中多次提及“反并吞”與“守護臺灣”。
媒體捕捉到賴清德與蔣萬安同臺時,氣氛緊張,蔣萬安強調“槍口絕不對內”,反對團結成為壓制異見的借口。賴清德則高調回應,“團結不是口號,要靠實際行動。”
現場觀摩的美國在臺協會(AIT)代表Raymond Greene、各國駐臺使節對演習表現出濃厚興趣。臺北市府人員透露,AIT受邀實際了解臺方戰災應變能力。
演習結束后,賴清德接受媒體采訪,回避對救災遲緩的質疑,再次重申“團結護臺”立場。國民黨“立委”陳玉珍批評賴清德“不顧災民,只知選舉”,羅智強則表示,“團結在淫威下,不同意見都要消滅,正是領導人失格。”
災情管理與政治治理的“反差感”
臺南洪災災后重建進展緩慢,居民普遍對官方救援效率表達不滿。臨時安置點物資配給不均,部分災民需等待數小時領取飲用水。
衛生條件堪憂,部分安置點傳出腹瀉、皮膚病等問題。臺南市議會有議員提案要求成立獨立災害調查委員會,徹查救援延誤原因。
島內“社群民調”數據顯示,臺南災民對政府救援滿意度僅23.4%,較2018年“823水災”大幅下降。有志工反映,許多救災工作“靠民間自救”,政府協調能力和資源調動均顯不足。洪澇造成農業產業鏈受損,部分農民自發組織合作社共享機械設備,減少損失。
賴清德政府在災情應對上飽受批評。媒體多次追問救災具體進度,賴清德團隊多以“全力以赴”應對。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高頻率出席罷免動員、演習視察及國防宣傳活動。島內網絡話題#救災優先#、#罷免優先#持續對立,形成兩極分化。
7月26日“大罷免”投票進入倒計時,民進黨推動全面罷免藍營“立委”,意圖鞏固立法院席次。在野黨陣營批評此舉將導致“一黨獨大”,削弱議會監督。媒體報道,民進黨利用“司法追殺”手段,頻繁調查、起訴在野黨人士,部分案件證據薄弱但程序冗長,輿論嘩然。
島內媒體披露,近期舉報“異見人士”案件數量同比增長21%。社交平臺上,部分網友反映“發言受限”,自我審查風氣加重。國民黨呼吁選民積極投票,防止臺灣“無聲化”。民進黨則宣稱,罷免是民主機制的合法手段,反對派“唱反調”屬于“惡意阻撓改革”。
選舉前夕,島內社會呈現緊張、撕裂狀態。多家高校學生會發布聲明,要求政府“以民生為先”。勞工團體批評罷免與演習分散公共資源,工會組織呼吁“讓救災回歸專業、讓社會重歸理性”。
經濟壓力與對外風險交織
臺南地區洪災直接經濟損失初估逾12億元新臺幣。臺灣農業總會報告,香蕉、蓮霧、文旦、苦瓜等作物減產幅度10%-30%。
水產養殖區受災嚴重,虱目魚、鱸魚池塘淤泥堆積,養殖戶損失慘重。農民代表多次請愿,要求政府加快發放補助、降低貸款門檻。
經濟學者指出,民生與對外風險疊加,臺灣社會信心指數下滑。7月最新調查顯示,44.2%受訪者對未來就業市場不樂觀,35.8%擔心生活成本持續上漲。島內消費市場受災情、政治不確定性影響,商家普遍謹慎,投資意愿減弱。
賴清德上任后,設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推動“城鎮韌性演習”常態化。軍方漢光演習天數、范圍同步擴大,防務預算連續三年增長。此次城鎮韌性演習全程實戰化,首次將心理作戰、信息戰納入日常演練科目。美國在臺協會(AIT)多次公開表示支持臺灣“自我防衛”,并參與演習觀摩。
7月,兩岸關系持續緊張。大陸方面多次公開表態,反對“臺獨”與外部勢力介入。臺軍多次在中線附近進行實彈演練,民進黨政府強調“自我防衛”。島內媒體報道,部分民眾對兩岸軍事對峙感到憂慮,心理壓力上升。
參考資料:
北京日報客戶端:2025-07-20 16:03:勘災狂甩“金句”,賴清德為謀“獨”不顧百姓死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