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中央希望粟裕帶領三個縱隊渡江南下,但粟裕認為此時渡江南下不是好時機。
雙方因此產生了不同看法,中央有些人認為粟裕這是不服從命令,就想撤掉他野戰軍副司令的位置。
關鍵時刻,陳老總旗幟鮮明地站到了他這一邊,陳老總生氣道:誰都不能替代他……
南渡長江計劃
1948年,解放戰爭已經到了非常關鍵的時候,毛主席正在考慮第二步戰略躍進。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這是毛主席的第一步戰略躍進。很明顯,這個決定帶來的變化是明顯的,老蔣絕對不會輕易放棄大別山。
劉鄧大軍的躍進,猶如在老蔣心上插了一把刀。
但毛主席主張的這個戰略躍進,其實是不要后方的戰略躍進。比如劉鄧躍進大別山,當時就是扔掉了后方,扔掉了重武器。
沒有根據地,也就導致他們在大別山內部生存艱難,而且無法展開大規模殲滅戰。
毛主席打算進行的第二步戰略躍進,和劉鄧大軍的躍進基本相同,也是不要后方南渡長江。
而這個計劃,毛主席其實早就開始醞釀了。
1947年7月23日,毛主席在給劉鄧的電報中,首次提出了要華野兩個縱隊南渡長江的計劃。
在電報中,毛主席明確提出,要讓葉、陶兩縱隊出閩浙贛,創立閩浙贛根據地,并對創建根據地的步驟和時間做出了具體規定。
毛主席的這個計劃雖然說沒人反對,但當時各部都說出了自己的困境。劉鄧損耗過大,經費不足,部隊南進困難。
所以他們希望華野能在隴海路繼續堅持,最好能消滅敵人八個旅以上的兵力,這樣他們躍進大別山將會更容易一點。
陳粟也表示如果能在內線大規模殲敵,將會對外線殲敵有極大便利。同時他們覺得,南渡長江沒有根據地,大規模作戰困難太大。
正是因為有各種各樣的顧慮,所以毛主席并沒有讓他們立刻渡江,而是暫停了這個計劃。
9月22日,中央軍隊告訴陳粟,半年內不打算派一、四縱隊去江南。
雖然說這個計劃被暫停了,但毛主席想將戰火引向國統區,進行外線作戰的心卻沒有改變。
但隨著劉鄧大軍到達大別山,以及他們面對的巨大壓力,毛主席開始重啟南渡長江計劃。
但此時的粟裕,對這個計劃卻有了新的認識。他認為我軍需要盡可能打大的殲滅戰,這樣才能迅速消滅國民黨的兵力優勢。
但和中央的決策不同,也給了他很大的壓力。
據理力爭
在思考了四十多天后,他才給中央發了一封電報,闡明了自己的觀點。
但他的這個電報發出去之后,卻引起了軒然大波。
南渡長江,外線作戰,將戰火引向國統區是早就定好的計劃,豈能是粟裕說改就改的。
這封電報引起了中央的重視,但中央經過復議之后,還是決定維持原本的計劃不變。這個消息對粟裕來說,無疑是令他失望的。
此時他想到的是北上抗日先遣隊,那是一支很能打的部隊,但那支部隊最后的結局幾乎是全軍覆沒。
為什么呢?因為他們也是無后方挺進,在沒有支援,沒有補給,沒有后勤的情況下減員嚴重,最終導致了紅十軍團的悲劇。
和北上抗日先遣隊差不多的,還有同樣沒有后方的西路軍。事實證明,沒有后方真的不可行。
他經常一個人默默坐在地圖前,在地圖上反復推演。最終他下定決心,再次電告中央,希望能暫緩渡江。
他將這個想法告訴了陳老總,陳老總也感覺非常驚訝。但陳老總沒說什么,同意他將意見報告中央。
他將電報發出三天后,得到中央的回電,中央讓他和陳老總一起北上。
等到了中央之后,毛主席仔細和他討論了關于解放戰爭的看法。最終毛主席被他說服,答應他暫緩渡江計劃,讓他在內線繼續作戰。
臨走時,毛主席告訴他,陳老總要離開華野去中原局,以后華野的各項事務,就要他自己一個人承擔了。
其實等他回到華野才知道,原來他的第二封電報發到中央的時候,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
他們認為在這樣緊急的關頭,他居然不按照中央的命令行事,這簡直是在胡鬧。
因此他們向毛主席建議,干脆將粟裕撤職,換個能執行命令的人最好。
但陳老總站了出來,生氣地說:換誰都不能換他,無論用誰代替他,都會全軍覆沒。
正是因為有陳老總的力保,他才能見到毛主席,才能和毛主席闡述自己的想法。
陳老總之所以力保他,是因為知道他的能力非常強。
陳粟合并,力挽狂瀾
1946年,粟裕在蘇中七戰七捷,可陳毅在山東除了個朝陽集戰役大勝,其他五場大戰都敗了。
山野的戰敗導致了一連串的后果,最嚴重的就是兩淮失守。
山野內部人心浮動,上層甚至向中央提交報告,要求將陳老總換掉。
但毛主席不愿意換掉陳老總,雖然陳老總在這幾次戰略決策中有失誤,但他的能力卻不是誰都能替代的。
所以毛主席在經過數天的思考之后,決定將山野和華中合并,組成華東野戰軍。
陳老總不是在這幾次戰斗中戰略決策有失誤嗎?毛主席就給他找來了粟裕。
雖然說當時解放戰爭剛剛開始,但粟裕已經開始展露鋒芒了。在山野連敗,東北受挫,中原突圍損失慘重的時候,只有粟裕在蘇中七戰七捷。
這樣的戰績,足以讓他傲視所有人。因此讓粟裕成為陳老總的助手,兩人就能完美互補。
陳老總的深厚資歷和超絕的御下能力,完全能鎮得住山野那一眾老牌將領;粟裕高超的指揮能力和作戰藝術,則可以將華中帶入全新的局面。
1946年9月,華東野戰軍指揮部在臨沂成立了。就在聯合指揮部成立后不久,粟裕的地位就受到了挑戰。
毛主席預料中的局面還是來了,粟裕的資歷,成為了山東諸將不服他的最好的借口。
就在毛主席束手無策的時候,陳老總提出了解決方法:將粟裕七戰七捷的戰報發給山東將領們,讓他們直接意識到粟裕的實力。
正是有陳老總的幫助,他才能在后來順利指揮部隊。
1946年11月,國民黨集中數十萬大軍進犯宿北、魯南。華野指揮部在經過商議后決定,應該集中優勢兵力,率先殲滅胡璉一部。
胡璉部主要是胡璉和戴之奇,足足有兩個國民黨的整編師。雙方左右齊頭并進,互相策應,一路受擊另一路很快就能支援。
粟裕經過對敵情的分析,認為應該先打戴之奇,并且部署阻援兵力防止胡璉支援。
事實上,老蔣雖然確實叫胡璉支援戴之奇,但胡璉并沒有行動。最終戴之奇部被全殲,胡璉早早帶兵逃跑,宿北戰役我軍大獲全勝。
這一戰和之后的魯南戰役,粟裕展現出了自己天才般的指揮能力,順利在華野站穩了腳跟。從此之后,陳粟之間的合作,也成了我軍歷史上的一個傳奇。
參考資料
宿北戰役:華東戰區第一個轉折的標志,中國軍網,2023-04-17
孟良崮戰役后,毛澤東就有了渡江南下計劃②,2024-06-22,杭州日報
解放戰爭時期南渡長江計劃的提出與演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8-07-19
中央要求渡江南進,粟裕想在中原打殲滅戰,兩封電報改變戰略部署,中國網文化,2020-07-21
華東軍區、華東野戰軍在臨沂成立,齊魯晚報,2024-12-2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