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消息,結束長達近一周的訪華行程之際,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在北京留下一句分量十足的表態:“我們最重要的貿易伙伴是中國。”
這句話并非客套外交辭令。從7月12日到18日,阿爾巴尼斯輾轉上海、北京、成都三城,行程之密集、時間之長久在外國領導人訪華中實屬罕見。在北京的最后一站,他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超過200億美元的貿易已經恢復,新簽署的雙向貿易促進協議墨跡未干,雙向旅游的共識也已達成。
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資料圖)
阿爾巴尼斯此行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華期間鄭重立下的三大保證。
第一大保證直指政治底線。阿爾巴尼斯明確重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堅決反對“臺獨”。這并非例行公事般的表態——當美國近來頻繁施壓亞太盟友在臺海問題上選邊站隊時,澳大利亞國防工業部長康羅伊訪華前強硬回應:不會事先承諾介入任何沖突,國家主權是首位。這種清晰劃界的姿態,折射出澳方不愿淪為大國博弈棋子的務實考量。
第二大保證關乎經濟命脈。阿爾巴尼斯當面承諾,澳大利亞絕不尋求與中國經濟“脫鉤”。數字是最好的證言:中國占據澳大利亞貿易總額近四分之一,僅鐵礦石一項,就有約三分之二出口至中國,直接關聯著6萬多個澳大利亞家庭的生計。當阿爾巴尼斯在上海面對商界領袖坦言“鐵礦石產業養活六萬多本國人口”時,臺下聽眾深知此言不虛。此前莫里森政府的對抗政策曾導致澳龍蝦、煤炭等支柱產品對華出口嚴重受阻,企業損失慘重。如今痛定思痛,深化合作已成唯一理性選擇。
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資料圖)
第三大保證著眼區域未來。阿爾巴尼斯公開支持中國主辦2026年APEC會議。這既是外交善意,更是戰略遠見。作為APEC第二大經濟體,澳大利亞在礦產資源、農業科技等領域的優勢,與中國推動綠色轉型的需求高度契合。雙方已同意建立“鋼鐵行業減碳政策對話”機制,為新能源產業鏈合作開辟新路徑。阿爾巴尼斯此舉為未來三年內可能實現的第三次訪華埋下伏筆,高層密切互動將成雙邊關系的重要穩定器。
耐人尋味的是,曾被視為中澳關系“試金石”的達爾文港問題,在此行中竟未掀起一絲波瀾。
這個被中資企業租用99年的港口,近年屢被澳國內政治炒作。今年五月大選前,反對黨大肆鼓噪“國家安全風險”,連阿爾巴尼斯也曾表態考慮收回。然而此次訪華全程,雙方默契地繞開了這個敏感話題。澳方此番“選擇性沉默”絕非疏忽,而是深思熟慮后的外交智慧——不讓歷史爭議綁架當下機遇,這恰恰印證了阿爾巴尼斯政府的務實轉向:國家利益面前,政治作秀必須讓位。
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資料圖)
從劍拔弩張到相向而行,阿爾巴尼斯此行獲得中方“兩國關系近年來走出低谷”的評價絕非偶然。當超過200億美元貿易重新流動,當雙向旅游大門再度開啟,當合作共識覆蓋從礦產到減碳的廣闊領域,中澳關系的新篇章已然翻開。
阿爾巴尼斯離開北京時,袋鼠與龍的共舞不再充滿對抗的試探。當經濟利益成為壓艙石,當核心關切獲得相互尊重,中澳這兩個亞太重要國家終將明白:太平洋足夠寬廣,容得下共同繁榮的航船。達爾文港的暫時靜默,恰是雙邊關系成熟度的最好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