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滿滿的收獲和喜悅,“2025法國百名華裔中國行”夏令營的青少年們本周日結束了上海站旅程,啟程前往下一站。在這幾天行程里,他們走進機械藝術博物館、深入生物實驗室的微觀世界、操控自動駕駛汽車的后臺云端,感受科技創新的脈動。一場場科技與文化的沉浸式對話,讓“上海”從課本里的文字變成了可感可觸的鮮活存在。
營員們在金茂大廈內排隊搭乘高速電梯。陸憶凡 攝
鄧梓琪(左)。許淑妍 攝
“想象與現實的距離可以如此之近”
7月17日上午10點,營員們乘坐每秒9米的高速電梯登頂金茂大廈,將浦江兩岸的城市風貌盡收眼底。窗外,東方明珠在太陽照射下反射出紫色的光芒,腳下,是星羅棋布的高樓大廈,車流似細流般穿梭,營員們紛紛掏出手機,定格下這壯麗的城市畫卷。
“這兒比埃菲爾鐵塔還要高!”18歲的胡鋅迪站在88層觀光廳,手機鏡頭在不同角度間切換。“高大上”是鄧梓琪出發前對上海的想象,也是她一周來的真切感受。之前在學校課堂上,老師曾描繪過上海是座規模宏大、科技領先的城市。當她親眼目睹那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街道上穿梭不息的電動汽車時,不由驚嘆——原來想象與現實間的距離可以如此之近。
巴黎和上海,兩座同樣擁有梧桐掩映街道的城市,都留存著法式風情老建筑的印記。9000多公里的距離,13個小時的飛行,對華裔青少年們而言,既是一場跨越山海的“歸來”,亦是一次朝向未來的“啟航”。
街頭穿梭的電動車成為鄧梓琪觀察城市的窗口。“科技感、未來感、現代感”,是她對上海最鮮明的印象。“上海的電動汽車數量遠超過巴黎,外觀設計也更時尚靈動。”她由衷感慨,巴黎雖也有電動汽車的身影,普及程度卻遠不及上海,而這份科技照進生活的圖景,正是上海最生動的時代注腳。
營員們在交大自動駕駛實驗室討論小車運行情況。許淑妍 攝
營員們在機械藝術博物館。上海理工大學供圖
上海的現代化中藏著溫度和精度
上海的發展速度與現代化程度,不僅體現在高樓大廈和先進的交通工具上,更蘊含在城市的每一個細節之中。當結束了一周體驗,被問及對上海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時,營員們總繞不開“先進”“發達”“方便”這幾個詞。走在上海理工大學里,曾順亮提到,不論是在“鉍”科學中心動手制作晶體書簽,還是在機械藝術博物館感受齒輪與藝術交織的美妙,或是前往交通大學體驗為小車自動駕駛編碼的樂趣,都讓他感受到上海科創的魅力,眼界大開,“學到了許多在法國學不到的知識。”
通過自己的體驗,去感知一個更為全面、真實和立體的上海,是營員們此次行程的最大收獲。曹銘南覺得生活在上海的人們非常幸福:城市很大,生活卻相當便利。隨時可達的外賣、干凈準點的公共交通、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里藏著一座城市對“人的需求”的精準回應。他非常享受購物的過程:“我們在巴黎還在用現金、信用卡付款時,上海只要一個手機,‘滴’一聲就能完成支付。”曹銘南還提到,這里的人們總是笑呵呵的,隨時樂于向別人提供幫助,這更讓他確認上海是座充滿溫情與善意的城市。
部分營員合影。主辦方供圖
期待和上海下一次的相遇
“這次的收獲非常大,行程里沒有一樣讓我失望。”鄧梓琪說很期待再來上海,下一次要好好體驗一下這里的地鐵,感受這座城市交通網絡的便捷與高效。
啟程前往下一站,營員們的行李箱里塞進了各種紀念品,心中裝滿了對這片土地從陌生到熟悉的鮮活感悟。車輪啟動,窗外的上海漸漸遠去,但那些關于上海高度、溫度與速度的記憶,已在他們心中埋下種子。或許下一次重逢時,這座城市又會綻放出新的驚喜,而他們與上海的故事,才剛剛寫下序章。
新民晚報記者 梅瓔迪 實習生 許淑妍 陸憶凡
原標題:《新民僑梁 | 巴黎少年探訪上海:一座來了就想“二刷”的未來之城》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梅瓔迪 實習生 許淑妍 陸憶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