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也叫“黃金”或“金子”,一般代表黃金(Au)這種金屬元素。
像我們平時說“金銀銅鐵”里的“金”就是黃金,但在古代卻不是這么回事,在不同時期“金”的含義也不相同。
“金”這個字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它的寫法像是把金屬放在火上熔煉,從字形推測,“金”最初泛指的是所有能融化的金屬。
因為在遠古時期,人們對各種金屬的認識還沒那么細致,認為只要是能通過冶煉加工的金屬物質,都用“金”來稱呼。
到了商周時期,隨著青銅冶煉技術的提升,青銅器開始成為普遍的金屬制品,大量用于禮器、兵器等。
于是在這一時期,人們所說的“金”,很大程度上指的是青銅,我們也將這一時期刻于青銅器上的銘文叫做“金文”。
順帶一提,在青銅器剛被鑄造出來時的顏色并不是青綠色,而是金黃色,與18K金的顏色相似,所以也有“吉金”的叫法,變成青綠色則是由于年代久遠,發生化學反應銹蝕所致。
比如《漢書》記載:“史記周威烈王二十二年,九鼎震。金震,木動之也”,這里的“金”指的就是鑄造的金屬鼎。
再往后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黃金開始逐漸登上舞臺,不過,此時的“金”還是沒有完全等同于黃金。
因為青銅依然在很多領域占據重要地位,而黃金由于開采量小,多用于少量裝飾或賞賜。
一直到了秦漢時期,黃金開采量才逐漸提高,而此時的“金”也細分為了黃金、白金和赤金,分別對應如今的黃金、白銀與銅,所以這一時期的“金”也不是專指黃金。
如《漢書·食貨志》中有明確區分:“金有三等,黃金為上,白金為中,赤金為下”“秦兼天下,弊為二等:黃金以溢為名”。
這也是對這一時期金屬貨幣分級的描述,以及秦始皇統一六國后,規定黃金為上幣,地位比銅更高一些,因此“金”也多了一個錢的含義。
根據《史記·平淮書》記載,因衛青與霍去病痛擊匈奴有功,漢武帝“賞賜五十萬金”,這里的“金”很大概率說的是銅錢,畢竟當時的黃金儲備量不過百萬斤。
當然,西漢也將黃金鑄成馬蹄形貨幣,稱之為“馬蹄金”,于是“金”是否指黃金也得看語境。
如《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載“信至國,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說的是韓信為報答漂母的“一飯之恩”,賞賜其一千塊馬蹄金。
隨著時間推移,黃金的稀有性以及穩定性等特點越來越被人們所看重,逐漸成為頂級財富的象征,但并非市面主要流通貨幣。
特別是在明清,白銀成為當時最為流通的貨幣,這一時期,要是單說“金”,那通常指的是白銀,如賞賜“金五十兩”說的是五十兩銀子,但要是明確提到了“黃金”,那就是金子了。
所以在古代,“金”到底說的是黃金,還是泛指金屬,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來判斷,不能盲目地認為就是黃金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