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消息,7月18日,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結束了為期近一周的訪華行程。從上海、北京到成都,這位總理的足跡覆蓋了三座中國城市,時間之長在外國領導人訪華中頗為罕見。當他在北京總結此行時,一句“中國是我們最重要的貿易伙伴”道破了此行的核心意義——這不是客套,而是經歷了跌宕起伏后,澳大利亞痛定思痛的清醒認知。
回想莫里森執政時期,中澳關系如同坐了過山車直墜谷底。無謂的對抗讓雙邊貿易一度冰封,龍蝦等澳洲特產被擋在中國市場門外,企業叫苦不迭。阿爾巴尼斯2022年上臺后,務實合作漸漸取代了意氣之爭。當去年底中國解除對澳龍蝦進口限制時,堅冰的裂痕終于化為春水。如今雙邊貿易額已回升至2017年水平,這次訪華期間更宣布超過200億美元貿易得以恢復——數字背后,是無數農場、港口和家庭重燃的希望。
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資料圖)
阿爾巴尼斯此行被觀察家們視為遞交“投名狀”之旅,他在北京立下的三大保證尤其引人注目。
首先是對一個中國原則的重申。在臺海風高浪急的當下,這一承諾有著沉甸甸的分量。就在訪華前夕,澳國防工業部長康羅伊面對美方壓力直言:“不會事先承諾在任何沖突中出兵”。阿爾巴尼斯用行動延續了這份清醒——不在大國博弈中選邊站隊,守護國家主權才是根本。
經濟層面,阿爾巴尼斯明確宣示“不尋求與中國脫鉤”。當他在上海面對商界領袖時,一句大實話點明要害:僅鐵礦石出口就養活了六萬多澳大利亞人。中國作為澳最大貿易伙伴的地位無可替代,鐵礦石超三分之二銷往中國,貿易額占澳總量近四分之一。莫里森時期的脫鉤幻想已被現實擊碎,新簽署的雙向貿易促進協議,正是對經濟規律最誠實的回歸。
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資料圖)
第三個關鍵承諾是對中國主辦2026年APEC會議的支持。這看似是外交禮儀,實則暗含深意。它預示著未來三年阿爾巴尼斯可能再度訪華,高層互動通道將保持暢通。這種“常來常往”的默契,正是防止關系再次脫軌的最佳保險。
耐人尋味的是,曾被視為中澳關系試金石的達爾文港問題,此次全程未出現在會談桌上。2015年,中資企業獲得該港99年租約,莫里森政府曾以“國安風險”為由試圖毀約。今年5月大選前,反對黨再度炒作此議題,阿爾巴尼斯本人也曾表態爭取收回。然而在真正關乎國家利益的外交場合,他選擇了戰略性沉默。這份隱忍背后,是避免因局部爭議破壞整體氛圍的政治智慧——達爾文港這個“燙手山芋”,被暫時收進了務實外交的儲物柜。
達爾文港(資料圖)
當中國評價“兩國關系近年來走出低谷”時,這簡短一句實則是對阿爾巴尼斯政府轉向的高度肯定。從劍拔弩張到握手言歡,澳大利亞的轉變源于對國家利益的清醒核算:與中國穩固經貿關系,直接維系著國內就業與經濟穩定。200億美元貿易恢復、旅游共識達成、關鍵礦產合作機制建立,這些成果都驗證了一條樸素的真理——對抗沒有贏家,務實方為正道。
阿爾巴尼斯的中國行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國際關系中最樸實的真理:國家利益永遠高于意識形態站隊。當澳大利亞不再讓達爾文港這樣的局部問題綁架整體關系,當經濟互補性戰勝地緣政治雜音,中澳關系才真正回歸理性航道。這近一周的訪問雖已落幕,但它留下的啟示長久回響:只有尊重彼此核心關切,才能讓太平洋真正成為合作之洋,而非隔閡之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