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廈門7月21日電 (記者張萌、陳博)“新建群眾體育場地設施3006個,新增面積542萬平方米”“全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提升至3.43平方米,居全國同類城市前三”……近日,廈門市體育局發布數據顯示,該市群眾身邊體育場地設施建設成效明顯。
廈門奧林匹克體育中心。人民網記者 陳博攝
緊盯群眾需求,靶向發力補短板
近年來,廈門市通過在地域上聚焦難點、在項目上突出重點、在人群上打通堵點,實現讓市民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優質健身資源。如:針對人口密集區域持續加大投入,其中思明區和湖里區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分別提至2024年底的3.16平方米和3.56平方米;新建和改建近鄰運動場671個,平均每1萬人共享1個近鄰運動場,讓“15分鐘健身圈”更加舉步可達。
市民在廈門市體育中心運動場鍛煉身體。人民網記者 陳博攝
同時,該市還針對“一老一小”健身設施完善持續發力。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廈門市已靈活布局適兒化體育場地設施650個、門球場(館)86個、棋牌室651個、健身路徑3147個,不斷滿足青少年、老年人等重點人群健身需求。在此基礎上,重點打造老年人健身康樂家園,即在建設老年人體育場地設施基礎上,配備老年人體育健身輔導站、輔導員等,更好地指導老年人科學健身。目前,全市老年人康樂家園497個,其中省級148個,省級“老年人健身康樂家園示范點”23個,老年人康樂家園創建率91.19%,居全省第一。
廈門市體育中心籃球場深受青少年青睞。人民網記者 陳博攝
注重整合資源,深挖潛力提質效
記者了解到,遵循“整合資源、協同發力”的工作原則,廈門市始終堅持“全市一盤棋”,統籌資金、空間等各類資源,因地制宜,確保高質量完成體育場地設施建設。
在資金整合方面,不同于以往僅根據各區體彩銷量作為單一分配依據的方式,廈門市通過創新建立競爭性分配機制,重點考量上年度體育事業發展情況和本年度體育事業建設方案,由各區現場答辯,采用專家評審和業務部門評分相結合的方式,擇優確定體彩公益金重點支持方向和項目,并開展績效事中監控和事后評價工作,推動體彩公益金使用率從改革前最低的區使用率僅為30%提升至六區使用率均達100%,資金投入場地設施建設的比例持續優化,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
在空間資源整合方面,一方面大力推進體育公園建設,新建改建14個體育公園(其中國家體育公園7個、市級7個),超額完成“十四五”國家體育公園建設指導目標;另一方面,指導各區積極盤活閑置用地,如思明區利用演武大橋橋下閑置空間建設航天主題兒童健身游樂場,湖里區將五緣大橋橋墩下閑置空地轉化為集運動、休閑、觀光于一體的體育公園,海滄區利用歐陽家廟打造古廟里智慧健身房等,在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的同時,提高市民群眾健身便利度。
“廈門i健身”智慧平臺。人民網記者 陳博攝
值得一提的是,秉持“讓科技為群眾健身保駕護航”原則,廈門市體育部門還以“廈門i健身”智慧平臺為抓手,持續優化平臺功能,推動體育場地管理服務加速向智能化、精細化邁進。截至目前,該平臺功能模塊已拓展至二十個,不僅新增智能賽事報名、運動數據分析、線上課程定制等功能,還能實現“一鍵預約、智能指導、精準服務”,滿足市民多樣化健身需求。目前,平臺注冊用戶已近120萬,市民累計進場健身1100萬人次。
市民在筼筜湖畔的步道上散步。人民網記者 陳博攝
“把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廈門市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持續推動場地設施建設不斷上臺階,在有效激發市民運動熱情的同時,不斷提升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