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乒主力的聚光燈下,總有一群人默默陪跑,這次被鏡頭捕捉到的是何卓佳和孫穎莎之間的那點“懂球人才看得明白的情感,2025年WTT美國大滿貫賽的大合影現場,主持人讓非正賽隊員下蹲拉國旗,孫穎莎因為成績不佳有點想躲開,身邊的何卓佳下意識地拉了她一把,這種“你別走,我來的小動作,瞬間成了球迷熱議點,大家都在說,國乒的傳幫帶,真不是隨口一說,誰都知道,孫穎莎是冠軍,但誰又能否認,陪練們才是那道永遠穩住的防線。
問題來了,何卓佳這些陪練,到底值幾個錢,或者說,陪練在中國乒乓里的地位和價值,是不是跟主力的光環一樣被看到,先來聊聊最現實的,2025年,何卓佳年收入被扒出來——河北省隊注冊的基礎工資,一年12到20萬,WTT支線賽冠軍能拿3萬美元,球星挑戰賽單打冠軍獎金直接升到27.5萬美元,跟以前比真不是一個量級,另外她去日本T聯賽打球,憑借自己獨特的打法,一年能有70萬人民幣的年薪,這數字說高不高,說低也不低,放在陪練圈里絕對是頂流了,何況國乒現在開放個人代言,還能跟孫穎莎一起參加商業活動,集體代言分紅,算下來年入幾十萬,累計160萬左右,表面看起來風光無限,實則和主力球員還是有不小的差距。
但陪練的價值,真的是用這些數字能算出來的嗎,這事要是擱以前,估計也就沒人深究,畢竟國乒太能贏了,誰在乎二線隊員是怎么活的,可現在輿論環境變了,大家更關心幕后英雄的生存現狀,尤其是像何卓佳這樣,既有實力又愿意“擺爛做綠葉的人,她們在隊里既要模擬外協選手的打法,還得隨時切換身份,既做對手又當隊友,訓練場上拼得死去活來,生活里還得當貼心姐妹,這種“全能型陪練,說句實話,真不是誰都能干的,能頂住心理落差又能持續輸出,別說普通球迷,職業選手自己都得“點贊回懟一句:不容易。
再往深里看,何卓佳的存在,其實是國乒“二梯隊體制的縮影,大家都知道冠軍難出,可穩定的陪練更難找,這就像打游戲,你看到主角一路開大殺怪,但背后那個永遠喂血喂藍的輔助,沒人覺得她是MVP,可沒有她,主力想贏?難,何況現在WTT賽事獎金翻倍,參賽機會多了不少,陪練們終于能露臉,能賺錢,最起碼不再像以前那樣“曝光少、收入低,但說到底,這些政策紅利能持續多久,隊內競爭會不會更激烈,主力和陪練的利益怎么分配,老實說,誰也沒有標準答案。
當然,也有人質疑,像何卓佳這樣,明明有實力,為什么不去爭主力位置,而是甘心做陪練,這種聲音在網上其實不少,有人說她是“擺爛,不想拼了,也有人替她鳴不平,覺得她被體制耽誤了,其實細想想,競技體育就是這么現實,主力只有一個,陪練可以有一群,誰都想上場,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扛得住那份壓力和責任,何卓佳選擇留在隊里,一方面是對姐妹情誼的守護,一方面也是對自己定位的認可,能在大賽前模擬伊藤美誠這種外協打法,幫孫穎莎找回狀態,這種“隱形功臣,在國乒隊內就是剛需,換句話說,她們不是上不了場,而是選擇了另一種方式為中國乒乓添磚加瓦。
還有一點不能忽視,隨著國乒商業化推進,陪練的身份正在悄悄變化,過去大家覺得陪練就是“工具人,現在有了商業代言,有了比賽獎金,曝光度也高了,甚至能和主力一起出席商業活動,分一杯羹,這背后的邏輯其實很簡單——團隊利益高于個人,哪怕你不是主力,只要能為大局服務,就有機會被看到,被記住,這種“團隊至上的氛圍,是國乒能長期霸榜的底層密碼,放眼全世界,也就中國乒乓能把陪練體系做得這么極致。
最后說回何卓佳和孫穎莎,兩人的情誼,其實早就超越了普通隊友的界限,從河北隊到國家隊,從同鄉到模擬對手,再到生活中的姐妹花,她們的故事說到底,是中國乒乓“傳幫帶的縮影,也是這個體系最動人的注腳,主力在領獎臺上風光,陪練在訓練館里揮汗如雨,冠軍背后的堅守,才是真正的中國乒乓精神。
總結一句,陪練的收入可能永遠趕不上主力,但她們的價值,絕不是獎杯和獎金能衡量的,陪練不是輸家,反而是冠軍路上最堅實的基石,國乒的每一次登頂,都離不開這些背后默默付出的“第二梯隊,她們用專業和情懷,把中國乒乓的榮光一代代傳下去,這,才是真正讓人動容的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