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損失之大令人震驚,無人機對步兵分隊的殺傷由此可見一斑,俄烏戰爭是最深刻的戰場教科書,為解放軍提供一手教訓。
俄烏戰場上,無人機早已不是輔助角色,而是實實在在的“戰場主角”。烏軍每天出動2000到3000架次無人機,其中一半以上直接撲向俄軍地面部隊。
這些造價不過幾千美元的“空中幽靈”,搭載著迫擊炮彈、反坦克導彈甚至燃燒瓶,像一群嗅覺靈敏的禿鷲,專門盯著俄軍的步兵集群和裝甲車輛。
俄軍第29集團軍近衛第36摩托化步兵旅的遭遇堪稱經典案例:2024年3月,該旅200多名官兵在特魯迪夫斯克村開闊地列隊聽訓時,被烏軍無人機抓了個正著,隨后海馬斯火箭炮呼嘯而至,當場報銷3個步兵連。
數據不會說謊。西方情報機構披露,俄烏雙方70%到80%的傷亡都拜無人機所賜。
俄軍一個40人的步兵排,在無人機的持續“點名”下,平均每小時就要損失1.2人,這種傷亡速度比二戰時期的塹壕戰快了整整十倍。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無人機的殺傷效率達到了驚人的1:1——只要被盯上,幾乎難逃一劫。
相比之下,二戰時需要30到50發炮彈才能打死一個人,如今無人機讓戰場徹底變成了“零容錯”的死亡游戲。
俄軍的慘重損失,暴露出傳統步兵戰術在無人機時代的嚴重脫節。那些習慣了“大縱深突擊”的俄軍指揮官,還沒搞清楚狀況就被無人機教做人。
2024年10月,俄軍一個步兵排搭乘三輛裝甲車發起突擊,結果打頭的戰車剛露頭就被烏軍無人機炸成火球,后面的車輛還沒反應過來,就被第二架無人機精準命中。
整個過程不到三分鐘,一個排的兵力瞬間灰飛煙滅。這種“裝甲棺材”的慘劇,在扎波羅熱、巴赫穆特等前線反復上演,俄軍的“鋼鐵洪流”在無人機面前,變成了任人宰割的“鋼鐵靶子”。
而解放軍從這場戰爭中看到的,不僅僅是無人機的恐怖殺傷力,更是現代戰爭形態的徹底變革。
為了避免重蹈俄軍覆轍,解放軍早已開始未雨綢繆。在東南沿海的某次演習中,一支合成步兵班的表現讓人眼前一亮:10名戰士依托猛士突擊戰車,配合3架無人機和1臺無人戰車,在復雜地形中快速穿插。
當模擬“敵方”無人機來襲時,戰士們迅速展開電磁干擾槍,在1.5公里外切斷了無人機的操控信號。
與此同時,單兵網繩發射器射出的捕網,像一張大蜘蛛網般罩住了漏網之魚。這種“軟硬結合”的反制手段,讓無人機的“空中優勢”瞬間化為烏有。
但解放軍步兵班的編制革新更值得關注。新型合成步兵班采用“新三三制”,9名戰士分為三個戰斗小組,每組配備無人機操作員、精確射手和反裝甲火力手。
當然,解放軍的應對措施遠不止于此。紅旗-17A防空系統的快速部署,讓野戰部隊擁有了“移動防空傘”;單兵便攜式激光武器的列裝,更是為步兵提供了“指哪打哪”的反無人機利器。
在西北某訓練基地,一支偵察連甚至用改裝的農用無人機組成蜂群,對“敵方”指揮中心發動飽和攻擊。
這種“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戰術創新,讓所有人看到了解放軍在無人機領域的深厚底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