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屈旌
央視《財經調查》欄目組接到群眾舉報,村里投入不少資金建成的新公廁,常年掛著鎖、關著門,成了村民口中“只好看不好用”的擺設。
記者來到了運城市稷山縣進行調查。當地不少村民向記者反映,這兩年村里確實新建了公共廁所,看上去干凈整潔、設施也全,但村民們卻很少使用過,有的公廁一次都沒向村民開放過。在這些大門緊鎖的嶄新公廁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村民們日常還在使用的旱廁,刺鼻的異味撲面而來。當地的村民告訴記者,新建的公共廁所都是不提供日常使用的,只有村里有活動或領導來視察的時候才會開放。
嶄新的公廁不開放
村民依然在使用旱廁
表面光鮮的公廁,成了應付檢查的道具、裝點門面的盆景。村民捂著鼻子上旱廁時,心里裝的是對政策的失望;領導視察時看到的“廁改成果”,不過是精心排練的假象。民心是桿秤,稱得出哪些是真心實意,哪些是虛情假意。當惠民工程淪為“面子工程”,政策善意就會被消解,干部與群眾之間的距離只會越拉越遠。
好端端的新公廁為啥成了擺設?根源在于“一陣風”式的治理思維,“只唯上不唯實”的錯誤政績觀。不少地方搞“廁改”像打運動戰,鑼鼓喧天建起來,偃旗息鼓不管了。建公廁前,沒人琢磨地點、條件是否適合,以后誰來打掃、誰來維護;竣工后,水費電費,日常管護成了燙手山芋。經濟薄弱的村子扛不住這樣的持續投入,“建得起養不起”成了常態,嶄新的公廁只能“鐵將軍把門”,淪為裝點成績單的“展品”。
可嘆的是,這樣的荒唐事,早已不是新鮮事。有的村子建了感應沖水、大理石洗手臺的高級公廁,卻因為缺水連供水管道都沒接入;有的地方的廁所設計有欠缺,管道冬天易凍住,化糞池太小,村民還得花錢用泵抽糞或自己動手掏糞。各種報道翻一翻,全是相似的劇本:重建設輕管理,重表面輕實效,重檢查輕民生。
公廁雖小卻連著大民生。農村建公廁,本是為了改陋習、優環境、暖民心,是提升鄉村文明的關鍵一步。花大錢建起來的新公廁不能用,投入的資金打了水漂,耗費的人力成了虛功,本應惠民利民的好事,變成了浪費民脂民膏的“糊涂賬”。惠民工程若淪為“打卡景點”,比不建更傷害群眾感情,更透支老百姓的信任。
要治好這反復發作,久治不愈的“公廁病”,得下猛藥。首先就得扭轉觀念,把“群眾滿意”當坐標,別讓“上級檢查”成指揮棒。建立“建管用”全鏈條考核機制,把賬算明白再動手,將運營維護納入政績評估;要推行“以獎代補”模式,不能建了就給補貼,要對運營良好的公廁給予資金傾斜;村里要加強對公廁的日常管理維護,讓村民參與進來,共同守護公共環境,有條件的村莊也可以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探索市場化運營路徑。最重要的是,要樹立“寧可不建不可濫建”的務實理念,把每一分民生投入都花在刀刃上。
民生工程,不怕小就怕虛。一把鎖能鎖住廁所門,卻鎖不住群眾的眼睛和嘴巴。少搞些“看得見”的花架子,多做些“用得上”的實在事,才能讓政策落地生根,讓民心熱起來。畢竟,建是責任,管是良心,群眾的滿意才是最好的政績。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