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吉林琿春7月21日電 (記者 郭佳 蔣文月)盛夏,位于中俄朝三國交界、距離日本海僅15公里的吉林省琿春市防川村游人如織。這里不僅有獨特的邊境風光,更有一群特別的“迎賓員”——幾百只來自日本海的海鷗,它們圍著游客花式賣萌求投喂,成為防川村一景。
在防川村,游客與海鷗互動。 郭佳 攝
近日,中新網記者隨“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采訪團走進吉林琿春、汪清、永吉等縣城獲悉,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各地有效激發了縣域經濟新活力。
防川村黨支部書記金雄介紹,近些年,借著邊境旅游的熱潮,素有“東方第一村”之稱的防川村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去年吸引中外游客超240萬人次。俄羅斯游客謝爾蓋表示:“這里風景優美且離自己的家很近,是理想的度假地。”
爆火的防川村是琿春依托380多公里邊境線,發展特色邊境經濟的縮影。當地因地制宜發展了農副產品加工、花卉種植、電子商務等產業。2023年,琿春市邊境村集體年均收入102萬元,邊民年均可支配收入增至1.9萬元。
汪清木耳產品展示。 郭佳 攝
在吉林省東部的汪清縣,另一張產業名片同樣耀眼。汪清黑木耳年栽培總量6.5億袋,產量3.5萬噸,產值達34億元。全縣近200個行政村中,有124個是木耳種植專業村,近4萬人從事相關產業。
走進汪清桃源小木耳生態產業園,從上料、拌料、接菌到滅菌、培養、運送,整個流程高度自動化、智能化。這是由當地產業帶頭人孫永芳自主設計研發的全國首家全自動智慧化黑木耳菌包中央工廠。“自動化確保了每個菌包的高質量和一致性,成活率達99.9%,遠超以往農戶50%-90%的水平,為品牌建設打下堅實基礎。”孫永芳說。
汪清木耳產業正經歷從“賣原料”到“賣品牌”的蝶變。孫永芳團隊積極拓展高端市場,在展示中心,共有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研發的玉木耳“潤潤”,以及適合涼拌的“脆脆”、適合炒菜的“糯糯”等數十種創新產品。
主播線上賣人參。 郭佳 攝
作為吉林省最負盛名的特產,人參產業在永吉縣呈現出蓬勃生機。這里擁有全省最大的園參種植基地,預計今年全縣人參全產業鏈產值將達5億元。龍頭企業吉林博大農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設了高標準保鮮庫和冷凍庫,實現了從清洗、切片到深加工、包裝的高度自動化生產。
該公司與高校緊密合作,取得5項制參發明專利。公司首席顧問王曉航介紹:“我們從最初的人參切片、打粉,發展到了如今的深度開發人參蜜片、飲品等近350款深加工產品,年加工鮮參約1000噸。”
王曉航介紹,這些產品在50多個線上平臺熱銷,豐富的產品線讓人參成為更多年輕人的選擇。另據記者了解,通過建立產業高質量發展機制、推行“一參一碼”溯源體系、大力培育品牌等舉措,2024年吉林人參產業綜合產值突破800億元。(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