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女籃亞洲杯落幕,澳大利亞力壓日本奪冠,中國女籃則在三四名決賽中大勝韓國,拿到一枚略顯苦澀的銅牌,這場101:66的分差看著很爽,但現場最搶鏡的不是比分,而是王思雨在頒獎儀式上的一個小動作——銅牌剛掛脖子,轉身就摘掉,采訪時也沒再戴,這波操作直接把她送上了熱搜,網友議論聲一浪高過一浪,話題的核心不只是“情緒宣泄,更像是一次關于信任與機會的集體討論。
說到底,這場比賽王思雨表現絕對炸裂,16分鐘砍下19分,攻防兩端都在拼,尤其是第一節帶隊拉開分差,下半場韓國三分追分,她又頂上去沖擊籃下,制造犯規穩住局勢,這種場面球員的價值,真不是數據表能完全體現的,老將今年30歲,經驗和韌性都有,關鍵時刻沒掉鏈子,拼到流淚也不夸張,球迷看得明明白白,問題來了——她為啥最近幾場明明能打,卻總是被摁在板凳上,三場小組賽都沒超過15分鐘,名義上是奇兵,實際上更像“應急電源,用得起但始終不敢常開。
很多球迷分析王思雨的遺憾,不只是沒進決賽,也不只是自己30歲的年紀,更在于,明明有能力帶隊沖擊更高榮譽,卻始終沒能成為絕對信任的那個核心,這種“懷才不遇的感覺,誰看了不戳心,要說本場的表現,王思雨基本做到極致,替補出場卻高效收割比賽,這份能力如果能早早激活,誰敢說中國女籃不能走得更遠,場邊的宮魯鳴其實也不是沒看到,只是他更信賴年輕人的輪轉和整體體系,王思雨像是被有意“藏著,等到真急了才上,多少有點擺爛防守型主帥的味道,結果大局已定時,才讓她全力輸出,這種“用而不用的操作,難免讓人懷疑主帥到底想看什么。
比賽之外,王思雨的情緒其實很真實,銅牌拿在手里,她沒有慶祝,反而默默摘掉,網友有的說她不尊重獎牌,也有的理解她的委屈,這沒什么對錯,畢竟老將都明白,機會錯過可能就沒了,李夢缺陣帶來的空缺,本可以讓王思雨真正扛起大旗,但現實就是,她始終是體系外的“補丁,即便表現穩定,也始終沒能成為戰術核心,球迷感慨,李夢要在場,或許結局不同,但現在說這些已經沒意義,真正的問題是——中國女籃的戰術思路,到底要不要繼續“講體系不講人,還是應該適當放權,讓狀態好、經驗足的老將多打一會兒,這才是下一個大賽前必須面對的選擇題。
翻看數據,王思雨今年亞洲杯場均出場時間創下新低,效率卻是全隊頂級,三場小組賽加半決賽,場均得分、助攻、防守效率都在前列,但每到關鍵時刻上場時間被切割得很碎,這種操作其實早就引發過爭議,很多人覺得主帥太保守,怕老將體能掉鏈子,結果年輕人頂不上來,最后還得靠老將救場,所謂“奇兵論,說好聽是戰術變化,說難聽就是沒主意時的臨時抱佛腳,真要走得更遠,核心陣容還是得有主心骨,不然每次遇到澳日這樣的對手,被打亂節奏就只能靠蒙。
說到這里,網友的討論也挺有意思,有人覺得王思雨的做法太情緒化,丟了集體榮譽感,但也有人說,這正是職業球員的倔強,輸了冠軍,拿了銅牌又如何,30歲的她很清楚,機會不會無限輪回,這一刻的遺憾是真實的,情緒沒必要遮掩,反倒是主教練組該好好復盤——我們的臨場應變、用人策略,是不是過于謹慎,導致有經驗的球員成了“備胎,而不是正選,這波操作如果繼續下去,下屆大賽遇到更強的對手,真不敢保證還能收獲一枚“保險獎牌。
總結來看,這次亞洲杯收獲第三,對中國女籃來說既是成績也是警鐘,王思雨的“摘牌舉動表面上是個人情緒,背后卻映射出球隊用人和信任體系的深層矛盾,球迷可以為她點贊,也可以爭論主帥的選擇,但核心問題不解決,下次再遇強敵,結果還是會讓人揪心,想要走得更遠,靠的不只是體系和天賦,更是對老將價值的認同與尊重,這一次,王思雨拼了,也哭了,但她的倔強和遺憾,或許正是中國女籃未來必須直面的難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