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平臺誰是老大?我想抖音若稱第二,恐怕沒人敢稱第一。如今的中國人,早已習慣了隨時隨地刷抖音,吃飯刷、走路刷、睡前刷、醒后刷,仿佛它成了生活的必需品,片刻不刷便覺空落。
這種狀態,像極了晚清時人們對鴉片的依賴,唯一的區別是,鴉片要花錢,而抖音是免費的。
但今天,我要說的不是它的成功,而是它的原罪:抖音正在悄悄“殺死” 用戶,用無休止的推送榨干人的精神,用信息繭房困住人的思考。
在此,我也更愿將它稱之為“電子鴉片”。
打開抖音,我們總會被所謂的“熱點”所裹挾。一首歌火了,10 條視頻里 8 條用它當 BGM;一個舞蹈火了,我們刷到的盡是重復的動作;一個景點成了打卡地,屏幕里便全是它的身影......
很多人以為,這些熱點是“用戶喜歡才火的”,但真相是:抖音在人為制造熱點。第一次刷到不喜歡?推第二次、第三次…… 直到你從抗拒變成 “習慣”,甚至開始覺得 “好像還不錯”。
就像看一個人久了,再丑也能找出順眼的地方。注意,可這不是審美,這是被強行馴化。
更可怕的是,抖音就像一個“極端幼兒園”,把已經“馴化好的孩子們”對美好的感知,強行榨干。
孩子們喜歡漢堡,就一天三頓喂漢堡,直到看到漢堡就吐;孩子們剛對炸雞有點興趣,又頓頓炸雞,直到看見炸雞就膩味;至于孩子有沒見過的蔬菜?那我不管,只要孩子們現在開心就好。
抖音就是如此:你喜歡一首歌,一天推送數十上百次;覺得某個舞蹈新鮮,便讓你一直刷到麻木......
當然,抖音它很懂得“止損”,在你即將厭煩的第99 次,它立刻給你換上新熱點,然后重復循環。
于是,那些曾經火遍全網的舞蹈,如今再看只會覺得土氣;那些曾經單曲循環的歌曲,現在聽著也只剩俗套;那些曾經人山人海的打卡圣地,如今也早已門可羅雀......
抖音就是這樣,在一次次地“高頻推送”中,榨干用戶對事物的熱愛、榨干用戶對世界的好奇、榨干用戶對美好的感知,直至最后都磨成厭倦。
當然,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抖音正在用一個個信息繭房,將用戶的大腦“鎖死”。
抖音用算法給每個用戶都畫了個圈:年輕男性刷到的多是擦邊舞蹈,年輕女性看到的常是“生娃偉大”;老人刷到的盡是 “不孝兒女”,學生刷到的多是“糟糕的原生家庭”;婆婆刷到 “懶惰兒媳”,兒媳刷到 “自私婆婆”;老公刷到 “強勢老婆”,老婆刷到 “不顧家的男人”……
每個群體都在自己的繭房里抱團,同頻的人在評論區交換意見,大家都為找到“組織”而興奮,卻不曾留意,自己在日復一日的單向灌輸里,早已偏離了軌道。
在信息繭房里,沒人能看到圈外的世界,更別說和不同立場的人交流。于是,偏見越來越深,對立越來越烈,極端情緒在算法的“喂養”下瘋長生長。
這哪里是在傳遞信息?分明是在剝奪人的思考能力。你以為自己在“看世界”,其實只是在算法編織的小天地里打轉,連獨立判斷的余地都被悄悄收走。
我們不可否認,抖音作為一款產品足夠優秀,它精準抓住了人性,也重構了信息傳播的方式。但它的“優秀”,卻帶著一種隱蔽的殘忍。
它就像那個只喂漢堡炸雞、從不讓孩子見蔬菜的幼兒園,只在乎你“當下開不開心”,從來不管你是否被榨干、被困死。
那些被過度消費的熱愛,那些被繭房鎖死的思考,都在一點點的“殺死”用戶。所以,即便它站在行業頂端,我也要說:這樣的 “成功”,不值得追捧。
抖音,我承認你很優秀,但我要對你說NO!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