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邊享受著中國技術人才的服務,一邊把他們當作靶子來打。
美防長赫格塞斯要求所有合作科技公司兩周內審查并剔除中國籍工程師,理由仍是那套毫無證據的安全威脅。沒想到微軟迅速響應,24小時不到,微軟公司就干脆利落地將中國籍技術人員從美國國防項目中除名。
種“用完即棄”的操作,暴露的不僅是特朗普政府圍堵中國的歇斯底里,更是對美國自身科技基石,全球人才的粗暴背棄?!翱萍甲杂伞钡娜嗽O在虛偽的雙標面前徹底崩塌。
閃電行動,24小時內完成清洗
7月18日,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在社交媒體上突然發聲。他聲稱:"當今環境存在大量數字威脅",尤其對中國工程師參與美國的"敏感項目"表示深切擔憂,并明確表示五角大樓將"展開反擊針對軍事系統的所有風險"。
盡管在這段措辭嚴厲的聲明中,他沒有提供任何可被查證的、關于中國技術人員實際危害美國安全的證據,但威脅意味卻無比清晰。
話音剛落,作為美國政府最大承包商之一的科技巨頭微軟,迅速做出了回應。7月19日,距離赫格塞斯發布那條引發震動的帖文還不足24小時。
微軟公司面向全球發布了一份官方聲明,其核心內容簡潔卻也冷酷:"即日起,停止讓中國籍技術人員為美國軍方提供協助。"聲明中還特別強調,未來所有與美國政府合同相關的核心技術工作,將"完全由美國籍工程師負責"。
這份聲明也標志著美國醞釀已久的排斥措施,在極短時間內從意志轉變為企業的具體行動。
五角大樓的動作并不止于這份高層宣言。在發聲明的同一時間,赫格塞斯領導下的國防部已正式下達命令:要求所有為美國政府(特別是軍方)提供服務的科技承包商,立即啟動為期兩周的內部安全審查。審查的核心目標,就是在這些供應商為國防項目工作的團隊里,識別并清楚中國籍技術人才的身影。
那些擁有中國國籍、憑借自身技術能力在美國科技公司工作的工程師們,眼下正遭遇最困難的階段。
微軟等美國科技巨頭對五角大樓命令的迅速配合,表面上看是順應風向,實質上反映了特朗普政府時期持續積累、不斷加強的排外氛圍。
這股氛圍在2025年變得尤為濃厚,成為華盛頓政壇的所謂"主流"。遏制中國幾乎成了一種"政治正確",任何主張對中國技術人員價值持客觀中立觀點、強調中美科技合作歷史事實的聲音,都在這種排山倒海的"反華必須硬"的輿論風潮下被迅速壓制甚至被邊緣化。
美國政府和部分政客,將"去中國化"作為一項迫在眉睫的戰略任務。在他們看來,"中國威脅"無所不在、無孔不入。這種對威脅的擔憂和恐懼甚至蔓延到了具體的技術崗位層面。
美國國會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科頓早在2025年初就按捺不住地向赫格塞斯施壓。在一封措辭強硬的信件中,科頓直接要求五角大樓必須提交一份詳細的"使用中國籍技術人員的承包商名單",提交給白宮,以便最高層評估"是否應繼續與這些公司合作"。
盡管科頓同樣沒有拿出令人信服的論據來支撐他這種基于國籍就進行篩選的做法,但這種來自握有情報生殺大權、影響力巨大的議員的要求,為國防部后續正式行動埋下了伏筆。
與此同時,并非所有信息來源都是基于國家機器的要求。"ProPublica"作為美國知名的獨立新聞調查組織,今年也接連發布了多篇引人注目的深度報道。
這些報道共同構筑了一個"警告"美國把極其重要的國防相關科技項目外包給像微軟這樣的大公司運作時,參與這些項目研發的技術團隊中卻存在中國工程師的身影。
報道煞有介事地暗示,這些身處敏感項目中的中國員工,可能在日常工作中通過合法或非法的途徑"竊取"美國機密軍事技術和裝備信息,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了實實在在的、關乎"生死存亡"的威脅。這些報道迎合了當下美國最熱門的話題,在民間和政策圈都獲得了廣泛傳播。
自斬臂膀等于雙輸,美國沒有人能為斷供買單
無論是科頓議員毫無來由的要求,還是"ProPublica"看似深度的調查,都暴露了一個根本性缺失:它們都未能提供哪怕一起經過證實、具有細節的中國籍工程師利用崗位便利竊取美國軍事機密、或損害美國國防安全的真實案例。
對所謂風險的描述充斥了"如果"、"可能"、"想象"等高度依賴主觀揣測的詞語,實質上是將特定國籍標簽與安全風險強行等同,形成了一種基于成見和偏見的原罪論。
這種無證據的指控,與特朗普最擅長的"無端指責"風格幾乎是一脈相承。
早在幾年前,微軟就在內部成立了一個特殊的部門,部門名稱極具象征意義,"全面防護"。該部門的設立目標非常明確,就是為了消除美國政府特別是國防部對公司承接敏感項目的潛在安全擔憂。
這些"防護者"的核心骨干基本來自美軍退役的老兵,他們的經歷與忠誠度自然容易獲得美國政府信任。但其關鍵短板在于他們對支撐微軟核心業務的代碼技術、軟件開發流程甚至基礎IT架構的理解極其有限。
這就造成了一個奇特景象:一群本質上不懂技術、更多依賴軍旅背景和保密思維的人,在監督一群頂尖技術專家的工作。
然而,微軟這些近乎自我設防的舉措,并未換來美國政客群體的理解和放心。科頓議員的信件,赫格塞斯部長在社交媒體上的喊話,都清晰地傳遞出一個信號:他們想要的不是微軟這種"有限"的控制與隔離,而是要徹底斷絕中國技術人員參與一切政府相關項目的可能性。對他們而言,中國工程師的國籍本身就是風險,其在崗位上的存在就是一種隱患。
這種有組織、行業性的排斥一旦形成規模,對于中國技術人才在美國主流科技企業的職業前景,幾乎是毀滅性的打擊。
2024年,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就曾有過一段切中要害的表態。發言人當時指出,美國的行為呈現一種典型的"自我分裂":一方面,美國科技產業和國家項目的發展推進,在客觀上仍然需要、甚至可以說高度依賴中國技術人才的專業能力和智慧;但另一方面,美國政界基于意識形態斗爭和選票政治的考量,持續地、人為地樹立起各種壁壘阻撓甚至驅逐這些人才。
這種政策選擇的本質,就是人為地切斷自身獲取全球最優秀智力資源的路徑,自毀國際合作與發展的通道。
美國政客們沉醉于排外舉動帶來的政治加分時,技術項目的滯后與成本的飆升將是企業不得不咽下的苦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